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的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作为《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导语: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深入了解课文。
(七)板书设计:重点突出,直观系统。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内容包括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效果
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DD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DD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DD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DD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 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 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 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 归纳词的活用。
6、 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 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3
《师说》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自读篇目,该文集中反映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对从师与学习的认识的论述。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
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本课出现的文言知识。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是论说文,韩愈对比论证的手法是其文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生在习作中借鉴。因此,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这就需要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中所载的道,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有:
首先,导入课文,我计划从学生们学习过的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导入,介绍写作背景。其次,诵读课文。通过单个学生读课文、教师的纠正范读、全体学生共同诵读三个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论述的中心。第三,让学生主动疏通课文词句,指出应该注意的文言知识点,教师给与总结与点拨,这是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整合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分析课文的第一段,明确课文的中心。第五,再次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最后布置作业,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借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当堂成诵。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当堂成诵。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背诵最后一段。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背诵全文。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同时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讨论]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市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2、教学目标的定位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
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
领会意志、深思慎取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判断句、陈述句、反问句等常见文言句式
4、教学难点的突破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二、说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
3、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小组合作法———文言文需要小组协作。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反馈法———新知识需要及时整理。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三、说学法
1、学生的.情况。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也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是部分文言字词的读音、句读、释义依然会对高一学生存在一定的挑战。
2、学法的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一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
4、归纳法。
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这也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5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mdash;mdash;《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词别是一家”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婉约派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
意象意境感情
(三)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
(1)学生试读这两首词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
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
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xx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
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xx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xx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
3、总结巩固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4、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的情感和思考,感受她在厄运中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
2、学习、了解书评的一般写法,尝试写评论性的文章
说明: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作者说它是“经典之作”,因为书中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还因为它并非事后回顾,而是同期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更因为书中随处可见的对世界、对生命的好奇和热爱,对人类价值的坚守
正如日记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故事,作者评述的时候,始终客观冷静,不事雕琢,摘引日记中的文字时,津津乐道于密室居民的日常生活,极富人情味,着力表现普通人在xx恐怖阴影中的从容自若关于这一点,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品读作者摘引的文字,感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与世隔绝的生活中的坚忍和勇气
2、难点:理解《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的“双重意义”
说明:
本文开篇即冠以《安妮日记》“经典之作”的高度评价,随即多方面论证其经典性,语言洗练、中肯但安妮所处的逆境对于学生来说距离太远,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书籍和影视资料,更多的了解“二战”和“xx”,尤其要通读《安妮日记》这样,对所评述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有切实的认同,并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思考
xx的幸存者们,在经历了恐怖的劫难之后,出于自卫的需要,首先选择沉默,以抵挡太多的悲哀对他们来说,最迫切的是寻找亲人,重组家庭几乎是在20年之后,他们才开始重聚力量,一点一点开口而1947年出版的《安妮日记》则成为最早诉说这一惨剧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3月,流亡伦敦的荷兰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正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相信真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才有了今天的《安妮日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习导入
揭示课题
1、教师课前布置:
(1)要求学生阅读《安妮日记》部分篇章,感受她朴实流畅的文笔中蕴藏的痛苦的等待、花季的'憧憬和对生命的思考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顺势引入课题
1、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找作品
可以一个人阅读,也可以三、四个同学分章节读
2、学生读日记中最让自己感动的文字,并把这些文字做成ppt文档,交流的时候,边投影
1、本文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述,不阅读原文,就没有对那个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的少女的认识,对作者所说的“经典之作”也就无从体认
2、此环节是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初读文本
理清层次
1、课文副标题为“评安妮&8226;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这篇文章哪些部分是“评”,“评”的内容是什么
1、学生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哪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
本文结构清晰,叙议有机结合在学生已经对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情感,并初步感知评论文的写作特点
跳读文本
品味词句
1、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摘引日记的文字
2、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体会的文字,发表见解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诗歌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所作,感情激荡、气势雄壮,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但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
教学重点为:赏析语言,感受豪迈之情。教学难点为:评价作者“人生如梦”的复杂情感。
钱理群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文化。古典诗词是最具表现力和画面感的`文学形式。为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以及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导入语: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学生采用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结构。上阕着力描绘赤壁之景,下阕借写周瑜抒发感慨。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迈之气。陡峭的山崖耸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动地勾画出了古战场雄奇壮丽的图景,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也为下阕怀古渲染了气氛。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是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难掩豪放旷达,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基调和写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前赤壁赋》探讨“江月”这一意象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意义。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问: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确立目标、重点和难点
微型小说《窗》是高教基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通过描写发生在两位病人之间的故事,在虚无与存在、利已与利人、生存和死亡矛盾冲突中,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批判了狭隘自私的阴暗心理,意味深远,发人深省
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一册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探究能力的训练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注意的是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提出了什么,怎样论证的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集中在读者身上,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感悟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包括探究性的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思辩能力和想象能力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中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正确领会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提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窗》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很短但完整且有波澜;内涵丰富,表达了深刻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教材选入这篇文章意在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从对“人与人对待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性的美与丑”、“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作出深入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赏读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探究对比及结尾艺术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探究的合作者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②启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以上三个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透过对优美句段含蓄凝练语言的欣赏,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教法与学法的思路与分析
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还需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对本课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法:“读——赏——议——悟——究”这个方法符合学生特别是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跨越障碍,获取知识,解决疑惑,提高能力的成功感
(1)读—熟悉本文,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是一节课最基础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赏—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词汇丰富,对环境的描写精当、传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本课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物的性格内涵,我们不难从中体会人性的善恶和灵魂的尊卑
(3)议—互动合作,拓展思路学生就“人与人”的关系和做人要“长善抑恶”等话题展开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并进行课外延伸,锻炼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悟—发挥想象,体验情感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与心得,积累阅读方法,丰富自身情感
(5)究—合作探究,品析美文对比阅读,启发学生对“窗”多种含义的探究
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途径由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更需要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学法指导上,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成长,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养成阅读习惯,追求高尚情趣
2.赏析优美语段,理解意境美
3.合作讨论学习,体会寓意美
4.总结积累方法,领悟情感美
5.探究文本、拓展思维,增强创意美
适当的教法与学法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我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三、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指导预习
这一步骤利用早读、自习等时间完成这种指导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自己制定预习方案。
指导目标:根据课文导读和课后思考练习题,与学生共同制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完成预习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预习建议:思考困惑的问题,然后把学习效果与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互助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对预习中的疑问查找资料,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多、更新,如上网搜索等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如何运用信息的问题信息素质是中职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决定从有关“窗”的诗句入手,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一位诗人说:“打开窗户,阳光不止一种颜色”我们透过窗户欣赏五彩缤纷而又美丽丰富的世界,所以我们常说“窗户是房屋的眼睛”我们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到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三)复述故事,把握小说情节
1.复述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2.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环境通过对小说知识的回忆和复习,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精巧的构思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的,这个环节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打好了基础小说的环境描写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这个极为省俭笔墨又具体可感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化,是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结合点。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三个原则
(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
(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学生的思维上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共同讨论的合作探究,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设置问题,激发思维,突出重点
“再读课文”中,通过对情节发展和情节高潮的分析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深入分析课文”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面对两位病人之间的矛盾,“生存”和“死亡的矛盾”,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多种答案,甚至超越作者本意的答案;结尾的空白,成功地“填补”了,那就是一次思维的飞跃,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法上,第一部分的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部分问题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描述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后,提出:“我认为描述者是高尚的,因为他能够在自己重病时,鼓励病友战胜病痛,大家认为我说的对吗?”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第二步问题中渗透德育,分析评价中突破难点。
中等语文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着眼于提升未来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我们今天面对的中职学生,将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文化品位的劳动者这些问题的设计,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想所为,让学生有个心理的道德行为的底线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不靠窗病人”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五)课堂训练,总结升华
训练题目:最后,当即将离开病房时,让我们一起关心不靠窗的病人,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要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独特的心得这个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也是对教学的一种反馈,这个过程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议析理解性评价和练习形成性评价的反映,实现了难点知识的突破,又可以使重点知识落到实处小小的一扇窗,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窗里窗外,美丑分明我们个人都应该反思,用我们的心灵去关爱他人,去鄙视那些丑陋的行为这样打开心灵的窗户,我们定会看到湛蓝的天空、飘逸的白云、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和灿烂的阳光。
(六)练笔阅读,拓展思维
1.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想象能力。
2.第二个关于语言的作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好语言的感受力,训练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强化了对难点的掌握。
3.对比阅读欧8226;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叶》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能够发展独立阅读能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
反思《窗》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
1.由于重视学情,方法适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2.导语和结束语设计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束语既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精美而智慧的语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入、透彻课堂上注意了课文的一些大问题,但课文中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挖掘欠细、欠深;
4.课堂教学机智还欠灵活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在课堂上,一是未能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关信息深入挖掘课文;二是“放”学生之后不能及时地“收”回,致使课堂后半部分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时间,课堂节奏拖沓;
5.教师语言欠精练,板书不够适时这些,将激励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失街亭》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古代白话小说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古代小说常识,培养鉴赏古代小说的意识,解读名家名篇,初步涉入小说规律之门。而《失街亭》又位于本单元第三的位置,属于一篇课内自渎课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巩固作用。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①、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②、体味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前后关联、紧张自然的特点; ③、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诸葛亮、马谡的人物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A、通过自读渎课文,提高积累、整合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B、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领悟优秀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逐渐形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品质,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守教条。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3、根据以上学习目标,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1)重点: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分析孔明“三嘱”、马谡“三笑”、司马“三探”、诸葛“三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失街亭,谁之过”(可展开专题辩论)
二、说教法与学法
当今时代是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递增的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客观对象,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作简单介绍。建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而,这次讨论课的方式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倒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热身
上课之前,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播放电影片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突,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国演义》 。
(二)导语设计
俗话说:勇不勇看水浒,智不智看三国。意思是说,水浒中多勇士,三国中多智士。在前一课,我们 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板书课文题目。
(三)作家作品介绍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四)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自读思考练习: 试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命一个小标题。
1、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立状守街亭 2、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3、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另打算 4、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五)问题研讨,点拨分析
1、分析马谡其人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先后献攻心计、离间计)。(2)学生讨论,然后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探讨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①直接描写 :A、一“笑”——笑丞相:“丞相何故多心也?……” B、二“笑”——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 C、三“笑”——笑对手:“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这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②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 以上主要通过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分析诸葛亮其人:
(1)教师介绍后人对诸葛亮其人的评价:如“古今贤相第一人”,“多智而近妖”等等。 (2)学生讨论,然后概括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通过分析诸葛亮的“三嘱”、“三哭”来展现其人物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探讨作者写诸葛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 ①衬托手法: A、 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B、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 军士不战自乱矣。”
② 直接描写: A、知人善任,小心谨慎:派熟读兵法的马谡守街亭;派做事谨慎王平协助马谡 B、知彼知己,机智多谋:严密防备街亭;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C、勇于自责,赏罚分明:“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奖赵云、斩马谡 D、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 “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六)课堂讨论,各抒己见
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七)课外作业,巩固延伸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学有法,但无定法quot;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quot;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quot;quot;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quot;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三)字词正音
(四)诗歌分析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六)艺术技巧
(七)布置作业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
1、注音
万壑(hegrave;) 赴(fugrave;)荆门 明妃(fēi) 朔(shuograve;)漠 青冢(zhǒng)
四、诗歌分析
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
2、诗歌分析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明确:
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2、“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之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
明确:“ 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乐府有《昭君怨》、《昭君叹》等曲辞。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
杜甫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
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 环佩空归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
七、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位于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课是一篇骈体文性质的抒情散文,骈体文的文体特征和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类积累文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志寸高远、穷且益坚的精神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2)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背诵精彩段落;
(3)培养志寸高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
了解对偶与用典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都会用到,最重要的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教与学都落到实处。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文本所处位置及内容含量,我将使用两个课时讲授本文,第一个课时着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个课时重在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大家都学习过的人教版必修七年级所学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引出对王勃的介绍。学生对王勃并不陌生,在课前又查阅过相关资料,此处就由学生起来讲述,教师补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学生读后找出文中写景段落(2、3)。此处按照长文短教,难文精教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重点让学生掌握积累文言知识的方法,在继续学习中举一反三。
教师按照“重点实、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固定/特殊句式”六大类范讲第2段。
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4、全班诵读第3段,之后同桌之间讨论或个人独立查阅资料,按照老师范讲第2段的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第3段的学习。
学生课下在笔记本上独立完成课文剩下段落文言知识的积累,此项任务要列入课外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并作出负责的反馈和评价,可结合本册书后面“梳理探究”模块中《文言词语和句式》来讲解,使学生养成习惯。当然,这个好习惯从初学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时就要养成,长期积累,必出成绩。
5、全班齐读2、3段,乘胜追击,试着背诵,减轻课下背诵负担,同时巩固加深已学知识。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
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 “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的说课稿11-07
高二语文说课稿01-13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1-17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15篇11-17
高二的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11-17
高二物理说课稿02-17
高二英语说课稿07-06
高二英语优秀说课稿04-26
高二数学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