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
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在分段时,为突出重点段,将末节单独为一段,这也是分段的常用方法;
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
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
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 说教法、学法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
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我课前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
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
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 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
汇报交流,积累内化
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以下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蓝色多瑙河》,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奇妙。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课堂伊始,通过播放《蓝色多瑙河》,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跟着老师畅游音乐之都。并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快速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把主要语句划下来。
(2)学生自学: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4)电脑出示总分关系结构图。
(5)这篇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楚,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6)为什么将末节单独分段呢?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讨论末节单独成段的设计是为了体会末段对中心的作用,掌握重点内容单独成段的常用方法。)
2、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的?
方案一:学生回答是抓住关键词句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制作课件,结合下列三方案教学要求适时点击凸现相关词句)
(2)你认为这两节的关键词句分别是什么?
A、第三自然段:用“音乐装饰”这个词你是如何理解的?→维也纳人用了什么来装饰音乐之都?→“连……也……”说明了什么?→想象一下你还准备怎么装饰?→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音乐的氛围很浓)→你能读出来吗?
结合讨论教师适时点击展示图片,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这浓浓的音乐氛围。
B、第四自然段:“掺和”什么意思?
混合、混杂,音乐和花香混合在一起,既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又
能给人以嗅觉上的美好享受。→当你漫步街头,听,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响起来了,闻一闻,晚风中飘荡着花草的芬芳,此时此刻,你感觉怎样?请你带着轻快、舒畅的心情来读好这段话。→看聚会时演奏的音乐图片。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和前面相同的均是在抓住重点词句后进
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背诵的训练。叶老曾经说过“凡是技术的,没有不需要练的。”我国的俗语: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在自主的读书活动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方案二:学生回答是抓住这两节的结构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讨论:这两节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前面的教学已经知道这两节的中心句,通过中心句均处于每个自然段开头而得出这两节也为“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此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讨论理清两段中句群联系:第三自然段:概述→具体点的描写;第四自然段:按时间、地点推移介绍。
方案三:学生回答是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来背诵的。
(1)出示第三、四自然段。(同前)
(2)分别对这两节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A、第三节:(点面结合)概括→具体
B、第四节:(选择代表性的典型例子)白天、夜晚、家里、街头、工作场所……例问题:选择写哪些内容说明维也纳人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设计意图:这三个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背诵方法而确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成了教学资源。为了使学生参与得更多,充分利用了个体、小组、集体等课堂组织形式,自学、同桌互学、小小组助学、集体交流等形式,通过分析、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语句句群关系的写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完善个人独特的思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同时也增加了语言训练频率,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4)既然第二、三、四自然段均是从不同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原因,为什么只要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构段方式类似于第三、四自然段,而第三、四自然段更为典型。你能找出与第三、四节类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此步骤重点复习、巩固、初步运用通过学习三、四自然段所掌握的理解、分析方法。所用时间不多,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兵的机会。)
3、间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构段方式、写作方法、抓重点词句等方面来体会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同时也学到了三种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到的方法自学最后一段。
(1)出示最后一段。
(2)指名一学生配乐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书上批注,可以和同桌、小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A、写作方法: 外→里、整体→部分、下→上
(选材、顺序、详略)物→人、静→动、详→略……
B、重点词句:美观大方、色彩和谐、金碧辉煌、金光闪闪……
C、结构特点:总——分
(4)欣赏图片,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介绍。
(5)课堂拓展:国家歌剧院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给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她无愧为“世界歌剧中心”。简介中国在此举办七届音乐会。
(6)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
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把你喜欢的有关维也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听。
3、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4、作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听听音乐,看看图片,一起感受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课后,请大家完成一个作业:开展维也纳——音乐之都专题研究,可以组成研究小组,自行选择。选题内容如:在维也纳生活过的音乐家调查;诞生在维也纳的著名音乐作品调查;在维也纳用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撰写研究报告,在汇报会上交流。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如果说这节课是一首交响乐的话,那让学生当导游、开展专题研究就是那绕梁的余音,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板书如下:
音乐之都维也纳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运用质疑课题、阅读全文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2、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氛围。
二、说教法:
1、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这样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情境,为个性化的朗读作保障。
2、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建筑物的描写方法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我在上课文中的四个方面时,不平均用力,有侧重点,主要抓住第三、四方面来讲,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本单元都是游记类文章,在课上进行了写作能力的渗透后,也习得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
3、强调个性化朗读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像《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样一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教学中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朗读。我在课中要加强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
三、说学法:
提出问题---文中找答----交流答案-----解决问题-----感情朗读—学习方法----融会贯通。
1、在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解决问题,学习2——6小节,说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原因是?
从全文通读,围绕一个中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作者从她的地理位置写起。接着,文章就从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如城市的历史、城市的装饰、市民的习惯以及歌剧院具体描述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从段落细读,让学生自己说出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一小节,列举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五人,他们代表着世界古典音乐史的最高峰,他们在维也纳生活、谱曲、演奏,使得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他们手中日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维也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小节,更可以让人们对“音乐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用音乐装饰着。
3.学生重点学习课文4、5节,即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的第三、四个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板书: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总起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分述
世界歌剧中心
(概括——具体)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10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自学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
2、继续学习积累与表达,在阅读中读懂文章结构,学习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感受其悠久的音乐文化和独特的音乐氛围。
重点、难点:
1、精读课文,理解将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朗读。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气氛,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
1、在导入课文后,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节,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然后把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接着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提问,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2、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说话、思维方面的训练,如为了理解“摇篮”一词,设计了以下练习:少年宫是()的摇篮。(
)是()的摇篮。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基本上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在维也纳的家庭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联系我国的情况,说说我们在欢聚时会干什么。通过对比,进而理解音乐在当地的重要性。经过这些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4、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段:
1、维也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教师出示带背景音乐的图片)
2、看了图片,再读一读第一小节。
请你谈一谈维也纳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指导朗读。
(三)、精读第二段。
过渡:教师那么为什么把维也纳叫“音乐之都”呢?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并试着回答。
指名回答后,大致归纳出问题。
2、学生自由选择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1)、第一方面问题。出示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说说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被我们称为“摇篮”?(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C:小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是它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之一。
(2)、第二方面问题。出示第3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B:交流: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的?
C:谈谈你看了以后的感受。
(3)、第三方面问题。出示第4段。
A:指名交流为什么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B: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离不开音乐?数数作者列举了几点?
C:听美妙欢快的音乐,谈谈感受。
D:指导朗读。
(4)、第四方面问题。出示第5自然段(老师提的,可由老师回答)。
A:老师朗读。
B:你感受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C:过渡: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除了宏伟壮观的国家歌剧院还有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
D:出示第6自然段。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E: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了吧!
(四)、总结、复述课文(出示问题)
学完课文,你一定也和作者爱上了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了吧!那么请你联系课文内容由衷地赞叹一下吧!
(五)、布置作业 。
1、 用“总——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如:
课间活动真热闹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2、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可以仿写出《XX之都XXX》。
四、总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音乐之都维也纳》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维也纳的介绍层次清晰、明快,这样一篇课文编入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文中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无穷魅力,体会作者对维也纳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培养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音乐之都”无穷魅力及风韵。
2、弄清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1、在导入课文后,我让学生先远观维也纳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话介绍维也纳。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样提纲挈领地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然后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2、由于课文描写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较难理解,因此,我制作了许多图片,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画面的欣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学习第一节时,老师让学生看图片,欣赏维也纳的风光,知道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了说明音乐在当地的普及,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贝多芬广场、海顿街……等图片,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效果不错。
3、从阅读中学习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但同样也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感悟,只有让学生读出、悟到,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魅力。这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开启心智。这篇课文提供了优美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回归到常态中,在师生对话、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潜心会文,感受所蕴涵的精神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对语言形成独特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朗读处理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力求鼓励学生在各自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朗读处理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个性化朗读的目的,真正做到从读中感悟。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们去的这些地方都是在国内,有没有去过国外?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国外看看,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板书“维也纳”,人们都称它为,板书“音乐之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决第一个问题:维也纳在哪里?
3、师:现在让我们来远观维也纳。(出示多媒体)
请你谈一谈维也纳这座城市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三)、精讲课文(2-6)段。
过渡:这么美的一座城市,那么又为什么把它称之为“音乐之都”呢?
1、快速浏览(2-6)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在文中画出概括性的句子。
2、讲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
过渡:那么作者是怎么具体的介绍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
(1)讲第2段
A:指名说说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摇篮”什么意思?(出示问题,指名回答)
C:出示多媒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并对音乐家简介
小结: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这是它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之一。
(2)、讲第3段。
过渡:维也纳给这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
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A:生答,听懂了没?这么美,想到那看看吗?
B: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
小结:我们不禁感叹,维也纳真不愧为音乐之都
(3)、讲第4段。
过渡“在这个音乐之都里,那里的人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A:课文具体表现在那几方面?生答
B:师对四方面总结,同时讲写法:举例子
C:小结
(4)、讲第5自然段
过渡: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最著名的是哪个歌剧院?
A:自己读,用简洁的语言记下读了这段话的感受。(批注)
B:历史悠久
C:全班交流(大:1642个座位,567个站位。金碧辉煌:连用三个金色)
讲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好处
D:出示多媒体(国家歌剧院)
过渡:国家歌剧院仅仅因为她的大,辉煌而闻名世界吗?
E:齐读第6段
F:小结
(四)总结
从四方面详细介绍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之都的无穷魅力,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齐读最后一段,再读
(五)当小导游介绍
1、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把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四个原因介绍给同学们
2、请四个小导游上讲台交流,同时放多媒体和音乐
(六)、课后作业。
1、用“总——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如:
我们的校园真文明啊!
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2、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
四、总结:
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无论是全文的教材处理,还是一个自然段读的训练,都采取了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其次,遵循了实践性与主体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和谐情境中去理解与体会,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