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知识点1
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不要死记硬背,应结合具体的氧气,采用比较的方法,抓住重点,如氧气的熔沸点较低、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等。
2.化学性质
(1)氧气的`助燃性
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常用这种方法检验氧气。
(2)与硫反应
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并放出热量。其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硫+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
(3)与铁反应
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铁+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初中化学知识点2
一、中考化学:初中化学各阶段易错知识点
1、明明冰和水混合了,偏说它是纯净物。
这是关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冰和水的混合物,虽然看上去是两种物质,但是水——冰之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因此在化学上,冰水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2、明明只含是一种元素,偏说它是混合物。
与第一题相反,有时候由同一种元素沟成的物质,反而是混合物,例如:还有石墨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构成)、红磷和白磷,等等。
3、明明讲的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非说氢原子核不含中子。
原子由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是正确的。
但是有例外,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号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中,有一种不含有中子。
4、明明一瓶水是无色透明的,还说它不一定是纯净物。
是否是纯净物,判断的依据是看其中是含有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生活中的水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例如镁盐、钙盐、钠离子、钾离子等等,当然属于混合物。有色无色,是否透明,不作为判断纯净物的标志。
5、明明说燃烧是可燃物跟氧发生的反应,又说没有氧气也行。
燃烧,通常情况下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反应。后来扩充了定义为:燃烧是发光、光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有些可燃物也可以在氯气、氮气中燃烧,没有氧气也行。
6、明明说爆炸是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造成的,却说锅炉爆炸不是化学变化。
锅炉爆炸,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锅炉中的可燃物质爆炸,属于化学变化;锅炉本身的金属破碎,是物理变化。
7、明明合金“合”的是金属,却说铁和碳也能形成合金。
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其他物质熔化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铜和金属锡能形成合金(青铜),铁和非金属也能形成合金(钢)。
8、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碳、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9、明明写的是“铅笔”,非说它不是用铅做的。
铅笔是习惯用的名字,中文名字,与金属铅不搭界。
10、明明催化剂的“催”字是加快的意思,却说减慢也算。
催化剂,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但是后来科学进步了,发现减慢反应速率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把前者叫做正“催化剂”,后者叫做负“催化剂”,通称还是催化剂。例如核反应的时候就需要减慢反应速率,需要负催化剂(重水)。类似地,经济上也不说减慢增速,而叫做负增长;管理上也不叫惩罚,叫做负激励。
11、明明说是水银,可是偏偏说水银不是银。
水银是汞元素(Hg)的中文习惯称呼,水一样的银,与银不搭界。
12、明明铁生锈不发热,非说它产生了热。
铁生锈,是反应速率非常慢的化学反应,它发热了你也不会感觉到。
13、明明一种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非说它不一定是碱溶液。
根据酸碱性的定义:能够使石蕊溶液变蓝的是碱性溶液,而不一定是碱溶液。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钠盐、钾盐、铵盐等,例如醋酸钠、碳酸氢铵等等。
14、明明是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说不饱和溶液可能更浓。
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见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以硝酸钾为例,2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大约3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大约23%。而在更高温度、例如5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可以达到9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41%。即便不饱和,50°的硝酸钾溶液也可能比20°时候的溶液更浓一些。
15、明明是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倒在一起,非说不到100毫升。
两种液体混合,分子之间会互相“填空”,大小搭配,因此体积可以减小。
16、明明白金更宝贵,还说白金丝毫不含金。
白金,是铂元素(Pt)的俗称,中文意思是“白色的金子”,像金子,当然不含金。
17、明明大家都叫“银粉”,非说它不是银做的。
银粉,是形象的说法,银子一样的粉,是铅粉和铝粉的混合物,与银不搭界。金粉也是如此,是研细的铜粉,同样不含金。
18、明明纯碱就是碱不应怀疑了,偏说纯碱它是盐。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是生活中的习惯用法。说它是盐,是从化学结构上讲,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组成的是盐,碳酸钠是盐。
19、明明说分子由原子构成,又说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分子由原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世界上有114种元素、几百种原子,最大的原子是钫原子(Fr,半径1.53A),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H2,半径1。15A)。二者的比较示意图如下。
20、明明KClO3中含氧元素,却说它不是氧化物。
这是源自于“氧化物”的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KClO3由三种元素组成,当然不属于氧化物了。
21、明明书上写着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又说硝酸铵也是盐。
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正确。但是,铵根离子和钠离子有很多相似之处。结构上,铵根离子和钠离子都是一价的阳离子,都含有11个质子、10个电子;化学性质上,钠离子和铵根离子的很多盐都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因此,常常把铵根离子看成是金属离子。铵盐例如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等都算作是盐。
22、明明饱和食盐水已经饱和了,却说它还能溶解硝酸钾。
溶液是否饱和,指的是在特定温度下、针对特定的溶质,不可再溶解了为饱和溶液。因此,食盐水饱和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即使食盐和硝酸钾都饱和了,还可以溶解碳酸钠……等等。
23、明明瓶内只含一种元素,还说它不一定是纯净物
还是纯净物的概念,只含同一种物质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虽然都只含同一种元素,但是含有两种物质,因此不符合纯净物的定义。
24、明明说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物,可是CO、SiC、碳酸盐等等还算是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一般熔点较低,受热易分解、容易燃烧,反应比较缓慢,并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含碳的简单分子(CO、CO2、SiC、碳酸盐等等),或者受热不分解,或者不容易燃烧,参加化学反应都很快,副反应很少,所以不像有机物,就算无机物了。
25、明明5克溶质在95克水中全溶解了,还说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质量分数的定义:是溶质占溶液的百分比。
如果5克溶质A在95克水中溶解了,而水中原来还有其他溶质,A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小于5%。
只有在只有A溶质和水存在、溶解后没有气体生成并放出的时候,A的质量分数就是5%。
二、易错点练习
(下面的说法都有错,一定要注意,红色部分就是错误的)
1、氧气可以燃烧,具有可燃性。
2、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
3、氮气占空气78%,故100g空气中氮气的质量为78g。
4、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是有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
6、红磷或白磷燃烧时生成大量白雾。
7、催化剂都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8、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物质的着火点。
9、在双氧水分解反应中只有二氧化锰才能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10、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因为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11、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12、原子构成分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13、物质的膨胀现象说明,分子的体积可以变大。
14、任何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15、n个氧原子可表示为On。
16、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也是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
17、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8、所谓硬水就是硬度大的水。
19、矿泉水是纯净物,长期饮用对人体有益。
20、某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只显一种化合价。
21、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2、agA物质跟bgB物质充分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为(a+b)g。
2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8g酒精和8g水互溶之后总质量为16g。
24、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显的白色烟雾。
25、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6、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熄灭,可推知瓶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7、可用硫酸溶液清洗附有碳酸钙的玻璃仪器。
28、Na2CO3、NaHCO3、NH4HCO3等物质都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29、任何化学式的书写,正价部分(元素或原子团)一定写前面,负价则放在后头。
30、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故在H2O2中氧元素也显-2价。
31、涂改液中含有有毒成分二氯甲烷(CH2Cl2),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
32、合金一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熔合而成的。
33、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34、任何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纯净物。
35、A溶液的体积为V1L,B溶液的体积为V2L,互溶后体积为(V1+V2)L。
36、降温之后,任何饱和溶液都会析出晶体。
37、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38、ag某物质溶于(100-a)g水中,得到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
39、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
40、中性溶液的pH=0。
41、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如氢氧化铜)一定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一定变红色。
42、复合肥就是多种肥料混和而成的,一定是混合物。
43、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
44、最外层的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微粒一定处于稳定结构,且该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45、铁跟盐反应生成铁盐和另外一种金属;它跟酸(盐酸、稀硫酸)起置换反应时也是生成铁盐,同时生成氢气。
如:2Fe+6HCl=2FeCl3+3H2↑。
46、由于锌的活动性比银强,故Zn+2AgCl=ZnCl2+2Ag。
47、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钙溶液,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48、盐一定含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49、酸(碱)液就是酸(碱)性溶液。
50、复分解反应,就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CuSO4+H2O=CuO↓+H2SO4
51、干燥氧气可以选择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52、纯碱即碳酸钠,其化学式为NaCO3。
初中化学知识点3
碱的通性
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3)酸+碱 → 盐+水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 e(OH)3↓ Mg(OH)2↓ BaCO3↓ 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初中化学知识点4
本节包括合成材料及应用、成材料产生的影响、识别各种纤维、元素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六大类营养素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有毒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几个知识点。知识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但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记住这些知识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1、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营养功能及主要
2、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3、几种纤维的比较:
常见考法
新课程下,化学学习是一个“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过程,而本单元更进一步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本单元知识已成为中考关注的热点,成为各地中考命题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对近两年来课改区的中考试题分析可知,以前多以识记的形式考查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营养功能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体元素的'组成及一些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有机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防止“白色污染”和环境保持等基础知识。
误区提醒
1、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我们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
2、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餐盒等。
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4.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典型例题】
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人体需要的:
A.油脂 B.维生素 C.蛋白质 D.淀粉
解析:
油脂主要存在于花生、大豆、肥猪肉等中;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种;蛋白质主要与蛋类中;淀粉存在于谷物和植物的块茎中。因此此题应选择B。
答案:B
初中化学知识点5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初中化学知识点6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
二、分子:
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三、水的'天然循环
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四、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
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
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
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
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
⑤消毒杀菌。(氯气)
2、分离物质的方法:
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
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
五、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
(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初中化学知识点7
化学听课方法
一般来讲,“课前准备、积极听讲、做好笔记”这三个环节对听课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 课前准备
二、 课堂听讲
1、善于观察,明辨是非
2、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所谓“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即上课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的前头。这样既能在听课中排除疑难、深化理解,还能通过听课检验和锻炼学生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全面性。
3、注意用目光和老师交流
4、及时记录疑问
5、善始善终,听好小结
三、做好听课笔记
在习题课或作业点评上 高中英语,最好能记下老师指出过的或自己所犯的错误或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思路和规律。如:当出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时,对此题或此解应快速记下,待课后再细细琢磨。
化学首轮复习重在归纳
考生要明确首轮的指导思想是“重在基础,吃透教材”。同学们在首轮时,对于课本的把握力求抓住五点:
1、点,
2、常考点,
3、点,
4、德育点(与目前德育要求相关的内容,虽然分值不大,但容易丢分),
5、应用点(和生活结合的知识点,如涉及到重大化工、污染、事故分析等)融会贯通。
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建议同学们,在首轮复习中,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根据大纲和考纲,以及历年的情况,将每一章的知识点(大部分同时也是常考点和的热点)列出,有困难的`同学可参考相应复习,或者笔记。例如:同学们可将卤素一章划分为十个知识点,其中氧化还原反应和卤素离子的检验是高考的热点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性质、存在、用途等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氯气、氯化氢等的制取实验和化学性质联系起来,向大型的综合实验题方面发展。
1、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是什么。
2、氯气的强氧化性和氯水的四大作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卤化物的俗名具体有哪些。
4、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5、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应注意的八个问题是什么(原理、原料、装置、除杂质、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八个方面)。
6、氯化氢的实验室制法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同上)是什么。
7、卤素物理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等方面列表比较)。
8、卤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有哪些(应从单质的氧化性、卤离子的还原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的还原性、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等方面列表比较)。
9、卤离子的鉴定有几种?
10、正确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方法即“八字方针”是什么?判断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有哪些。
高考化学易考规律与特殊规律51例
⒈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⒉ 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⒊ 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⒋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 却不是。(OF2是存在的)
⒌ 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 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⒍ 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⒎ 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⒏ 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
HC1O 〉HC1O2 〉HC1O3 〉HC1O4。
⒐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⒑ 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⒒ 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⒓ 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⒔ 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⒕ 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⒖ *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⒗ *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⒘ 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⒙* 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80.8)。
⒚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⒛ 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
(X2 + NaOH = NaX + NaXO + H2O,*2F2 + 2NaOH = 2NaF + OF2 + H2O)。
21 实验室中制取HC1、HBr、HI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但HF应在铅制容器中进行
(因SiO2 + 4HF = SiF4 +2H2O)。
22 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23 CaC12、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24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25 *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26 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27 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28 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29 *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30 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31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32 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 的碱性却比Fe(OH)3 弱。
33 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34 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 + SO2 + 2H2O = 4H+ + 2Br- + SO42- 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Ba2+ + 2OH - +2H+ + SO42- = BaSO4 + 2H2O 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 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35 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36* 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 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37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 + 3Fe(OH)2 =3Fe(NO3)3 + NO + 8H2O 中还有还原产物。
38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39*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 u+ 4HC1(浓)=H2 + 2H[CuC12]。
40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 +CuSO4 + 2H2O = Cu(OH)2 + Na2SO4 + H2 ]。
41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不溶于水的盐中置换出来,但铁却能把银从氯化银中置换出来 (Fe+2AgC1=FeC12+2A g),高中地理。
42 一般只能用强酸制弱酸,但 H2S+CuSO4 = CuS +H2SO4、HC1O+H2SO3 =HC1+H2SO4、
Br2 + H2SO3 = 2HBr + H2SO4(C1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却能用弱酸制强酸。
43 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但氢卤酸与醇发生卤代反应。
44 制取氯气采用固—液装置,但制溴却须采用曲颈甑。(HNO3 why?)
45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反应物为块状、反应不需加热以及产物难溶于反应液的气体(如 H2、CO2、H2S),但乙炔(C2H2)却不能用该装置。
46 测量仪器的“0”刻度不是在上就是在下,但是托盘天平的指针却在中间,温度计的“0”刻度在偏中下,量筒无“0”刻度。
47 一般只有有机物才有同分构现象,但不少无机物如氰酸银(AgCNO)与雷酸银 (AgON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48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找升高而增大,NaC1的溶解度受温度改变的影响很小,而Ca(OH)2、Li 2CO3等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9 氯化钙是中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酸性、中性、碱性气体,但不能干燥氨气(CaC12·8NH3)和酒精蒸气。
50 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一般呈酸性,但NH3的水溶液却呈碱性。
51 *胶体中的胶粒一般都带电荷,但蛋白质胶体微粒却不带电荷(呈电中性,但有电泳现象)。
化学高考选择题解法点拨
选择题具有构思新颖、灵活巧妙、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考试的客观性强,评分容易、准确等优点;不但能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考查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是化学高考中广泛采用的一种题型 高中政治。选择题命题的要求一般是了解、理解层次,虽然难度不大,但涉及面广、分值高,约占总分的50%,因此掌握选择题的解法,快速、准确地解答好选择题是夺取化学高分的关键之一。
1. 认真审题,把握要点
审题是“审”而不是“看”,审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题目中概念的层次,要特别注意试题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要边阅读边思索。一要细心审清题目过程的要求:如“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由强到弱排列的是”、“最大的是”、“一定”、“可能”等。二要准确审清题目的条件:如“所有主族元素”、 “标准状况下”、“温度不变”、“室温时”、“无色”、“酸性溶液”等。三要留心题目的“陷阱”,对常见的一些陷阱要千万警惕:如考查气体时经常是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 > < > 、25℃时等;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己烷、CHCl3等;考查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数目或浓度时常涉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方面的陷阱。
例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磷酸的摩尔质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磷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 常温常压下,0.5NA个CO分子所占体积是11.2L
C. 1mol 是CH4去掉氢阴离子后形成的碳正离子以及D选项中的白磷的化学式是P4等。答案为BC。
2. 注重对高考热点、重点知识的理解
常见的热点、重点知识很多,如何伏加德罗常数;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化学键、晶体类型及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离子共存;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及计算;电化学知识;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等效平衡,化学平衡移动及平衡图像等。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概念、原理和热点、重点知识,通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周密的思考和全面的判断,使知识整合,滴水不漏,从而做出正确解答。
3. 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
解选择题,不但要掌握常规思路,而且要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超常的思路。要能针对试题特征,寻找隐含信息,敢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寻求答案。要善于运用化学的学科思想抓住变化过程的某个方面,分析清楚,就能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法。守恒原理(如氧化还原中的“电子得失守恒”、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变化过程中的“某元素守恒”、还有质量守恒、体积守恒等等)、差量原理、平均值原理、整体思维、十字交叉法、等效原理、极限思维等,往往是“巧思妙解”的基础。
(1)直接求解,准确无误
例2. 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是 ,氢的同位素是H、D、T,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
A. 6种 B. 9种 C. 12种 D. 18种
解析:从水的分子组成(H2O)来看,3种氧原子分别与3种氢原子可构成9种水分子,此外,3种氢原子混合与3种氧原子又可构成9种水分子,因此自然界中的水一共有18种。即: 、 、 、 、 、 、 、 、 、 、 。
(2)排除筛选,步步为营
排除法又称筛选法或淘汰法。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将选项中不合题意的答案,逐个排除,加以淘汰,剩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3. 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65K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且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有关玻璃态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缩小
B. 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 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
D. 玻璃态水是分子晶体
解析:本题是一个信息给予题,读懂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由题给信息知,玻璃态水的“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表明水由液态变玻璃态其体积不变;此外,“玻璃态水无固定形状,不存在晶体结构”,因而答案A、B、D错误。
(3)广开思路,左右逢源
例4. 用足量的CO还原32.0g某种氧化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60g沉淀,则该氧化物是( )
A. FeO B. Fe2O3 C. CuO D. Cu2O
解析:思路一:设氧化物为MOx,然后找关系式 ,讨论得答案。
思路二:根据氧化物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来求解。
根据题意,可知
A. 72:44=1.64:1
B. 160:132=1.21:1
C. 80:44=1.82:1
D. 144:44=3.27:1
思路三:根据氧化物中氧的质量分数来求。
根据题意,可知 比 多了0.6mol的氧原子(9.6g),是CO从氧化物里夺取的,所以氧化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 。在四个选择中,只有B。
(4)打破常规,快速作答
例5.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CO、H2、O2共16.5g,用电火花点燃,使其完全燃烧,再将燃烧后的气体用 充分吸收,Na2O2增重7.5g,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是( )
A. 36% B. 54.5% C. 40% D. 33.3%
解析:本题如能求出CO、H2的质量,则O2的质量分数便可得出。本题按照常规解题思路是:
第一步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第二步设出CO和H2的质量,并由方程式①和②分别计算出CO2和H2O的质量。
第三步由CO2和H2O的质量,根据方程式③和④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增量,将二者相加为7.5g,由此计算出CO和H2的质量为7.5g。
第四步求O2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选B。
若换一种思路,则情况大为不同:
将上述思路中的①③方程式,②④方程式分别加和得:
由此很快就得出结论:Na2O2的增重就是CO和H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便可求得答案为B。
(5)利用守恒,简化计算
例6. 在由NaCl、KCl、Na2CO3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5%,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5%。则该混合物中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等于2:1 B. 大于2:1
C. 小于2:1 D. 无法确定
解析:此题若按混合物计算题的常规思路求解,即先根据质量分数求出NaCl、KCl、Na2CO3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再由化学式中有关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求出 的物质的量之比的关系,则显得非常繁琐。若能利用离子电荷守恒来解题,便可使问题大为简化。
(6)巧用差量,出奇制胜
例7. 18.4g NaOH和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则原固体混合物中NaOH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等于1:1 B. 大于1:1
C. 小于1:1 D. 无法确定
解析:发生的反应有: , 可知,固体质量减少1.8g时 ,因此NaOH过量,答案为B。
(7)估算推理,柳暗花明
例8. 把70% HNO3(1.40g/cm3)加到等体积的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等于0.35 B. 小于0.35
C. 大于0.35 D. 无法确定
解析:若把“等体积”稀释看作“等质量”稀释,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35。而“等体积”时,水的质量小于70% HNO3溶液的质量,因70% HNO3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等质量稀释与等体积稀释相比,当所用溶质质量相等时,前者所需水多,后者所需水少,而前者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为 0.35,所以后者释释后溶质质量分数大于0.35。答案为C。
(8)极端思维,捷足先登
例9. 向100mL 18mol/L H2SO4中加入足量的Cu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
A. 大于0.9mol小于1.8mol B. 等于0.9mol
C. 等于1.8mol D. 小于0.9mol
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 可知,参加反应的硫酸只有一半被还原,假设所有硫酸全部与铜反应,则被还原的硫酸为: )的关系是( )
A.
C. ,因此答案为C。这样解,费时耗神,且稍不留意就可能漏写或重写,导致结果错误。若能利用换元法,则会迅速得出答案。萘分子只有8个氢原子可以被溴原子取代,若将一溴代物(C10H7Br)分子中的氢原子换成溴原子,而溴原子换成氢原子,就转换成了萘的七溴代物(C10HBr7),两者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相等,即萘分子中有a个氢原子被取代与有(8-a)个氢原子被取代时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相等,故 ,答案为C。
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指导
实验已成为历年重头戏,也是拉开分差的主要战场,更是目前难点。实验题有一定综合性,只是把教材基本实验进行简单综合,一般都是基本实验。
①建议熟悉教材重点化学实验。将所用药品名称、加药次序、化学反应等记熟。要从整个实验全貌去看,从原理、药品、仪器、操作及讨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思索,把整个看教材实验的过程当成自我模拟实验过程,提高复习,找出近期考题考点和规律。
②将教材实验进行归类总结:比如说定量实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中和滴定实验、硫酸铜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中和热的测定等),进行对比复习;再比如制备实验(如硫酸亚铁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
③将常见基本操作进行汇总、梳理与,形成用语学科化和规范化。基本操作要表述准确,用词得当,言简意赅。
考生易错点有哪些
以往中许多的失分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因为答题习惯和答题细节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审题读题不仔细、回答问题不规范或不全面、学科用语不准确、答案涂写不到位、选择题答案从向答题卷转移错误、基本概念和化学用语出现错别字等,一些细节把握不好和不良习惯导致失分。现将考生易错点总结如下:
1.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2.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3.答题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答题,落笔之前看清要求,书写规范严谨:
①填“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
②填“名称”、“符号”还是“代号”、“序号”等
③填“大于”还是“>”;“增大”还是“变大”等
④填“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还是“电子式”等
⑤是书写电子排布式还是电子排布图,是书写核外电子排布式还是书写价电子排布式;
⑥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等
4.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为“KJ/mol”,放热为“—”,吸热为“+”;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用“→”,小分子切不可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条件和n不要丢;
5.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不能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不能忘了加中括号;
6.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可逆符号和分步进行;
7.容易写错的词:酯化、油脂、炭化、褪色、加成、钝化、气体逸出、金刚石、铵盐;
8.醛基、酯基、羧基的'书写要规范:“-CHO、-COOCH3、-COOH”;
9.简答题中的一些细节,如“打开活塞和止水夹”之类的描述不可忘;
10.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
11.填空式计算题缺少量单位,如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有效数字或保留几位小数意识淡薄。
分层指导
优秀生:优秀瓶颈不在于掌握,而在于考场上犯非性错误。平时练习要注意三方面:一要抓住关键词,找出解题突破口,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将题干信息具体化,明确解题方向;二要将题目中相关信息与学科挂钩,然后重组、整合,将所设问题归纳为答题要点;三要选好答题顺序,特别是理综试卷。
中等生:中等生要把打牢基础、规范训练作为突破口。高题中基础题(容易题)、题(中档题)占一大部分,因此 高三,中等学生不要在偏、难、怪、异题上花太多时间。打牢基础关键是编织知识网络,要能够把考查内容分类整理,理清脉络,使考查知识在心中形成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个考点内涵与外延。
薄弱生:应稳拿低难度题目分数,突击中等难度题目,放弃高难度题目,同时要善于从错题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纠错本,反复查找错因,找出答题规律,使以前犯过的错误在高考中不再重犯。
高中化学方程式: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SO3、SO2、N2O、NO、N2O3、NO2、N2O4、N2O5、CO、CO2、SiO2、P2O3、P2O5、Cl2O、Cl2O3、Cl2O5、Cl2O7、ClO2)
1、低价态的还原性:(SO2、CO、NO)
2SO2+O2+2H2O===2H2SO4(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反应)
2SO2+O2 2SO3 SO2+NO2===SO3+NO
SO2+Cl2+2H2O===H2SO4+2HCl Cl2+SO2+2H2O=4H++SO42–+2Cl–
SO2+Br2+2H2O===H2SO4+2HBr Br2+SO2+2H2O=4H++SO42–+2Br–
SO2+I2+2H2O===H2SO4+2HI I2+SO2+2H2O=4H++SO42–+2I–
2NO+O2===2NO2
NO+NO2+2NaOH===2NaNO2(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
NO+NO2+2OH–=2N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CO2 CO+H2O CO2+H2
2、氧化性:
SO2+2H2S===3S+2H2O
SO3+2KI K2SO3+I2
NO2+2KI+H2O===NO+I2+2KOH(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
4NO2+H2S===4NO+SO3+H2O
2NO2+Cu 4CuO+N2 N2O+Zn ZnO+N2
CO2+2Mg 2MgO+C (CO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2H2 Si+2H2O SiO2+2Mg 2MgO+Si
3、与水的作用: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SO3+H2O=2H++SO42–
3NO2+H2O===2HNO3+NO (NO2不是硝酸的酸酐)
N2O5+H2O===2HNO3 N2O5+H2O=2H++2NO3–
P2O5+H2O(冷水)===2HPO3
P2O5+3H2O(热水)===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3H2SO4(浓)===2H3PO4+3SO3
CO2+H2O===H2CO3
Cl2O+H2O==2HClO
Cl2O7+H2O==2HClO4 Cl2O7+H2O=2H++2ClO4–
4、与碱性物质的作用:
SO2+2NH3+H2O===(NH4)2SO3
SO2+(NH4)2SO3+H2O===2NH4HSO3
2NH4HSO3+H2SO4===(NH4)2SO4+2H2O+2SO2↑(硫酸工业尾气处理)
SO2+Ca(OH)2===CaSO3↓+H2O (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可用品红鉴别)
SO3+MgO===MgSO4
SO3+Ca(OH)2===CaSO4↓+H2O
CO2+NH3+H2O===NH4HCO3
CO2+2NH3(过量)+H2O===(NH4)2CO3 (NH4)2CO3 (NH2)2CO+2H2O
CO2+2NH3 (NH2)2CO+H2O (工业制取尿素)
CO2+2NaOH(过量)==Na2CO3+H2O 2OH-+CO2=CO32–+H2O
CO2(过量)+NaOH==NaHCO3 OH-+CO2=HCO3–
CO2+Ca(OH)2(过量)==CaCO3+H2O Ca2++2 +CO2=CaCO3↓+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2 OH?+CO2=HCO3–
CO2+CaCO3+H2O==Ca(HCO3)2 CO2+CaCO3+H2O=Ca2++2HCO3–
CO2(不足)+2NaAlO2+3H2O===2Al(OH)3↓+Na2CO3
CO2+3H2O+AlO2–=Al(OH)3↓+CO32–
CO2(足)+NaAlO2+2H2O===Al(OH)3↓+NaHCO3
CO2+2H2O+AlO2–=Al(OH)3↓+HCO3–
CO2+C6H5ONa+H2O===C6H5OH↓+NaHCO3
CO2+C6H5O?+H2O=C6H5OH↓+HCO3–
SiO2+CaO CaSiO3 (炼钢造渣)
SiO2+2NaOH===Na2SiO3+H2O(常温下强碱缓慢腐蚀玻璃)
SiO2+Na2CO3 Na2SiO3+CO2 (制取玻璃)
SiO2+CaCO3 CaSiO3+CO2 (制取玻璃)
2NO2+2NaOH==NaNO2+NaNO3+H2O
2NO2+2OH?=NO3–+NO2?+H2O
NO+NO2+2NaOH==2NaNO2+H2O (制取硝酸工业尾气吸收)
NO+NO2+2OH?=2NO3–+H2O
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既是一个重要点,也是一个难点,但只要掌握了有关、原理和规律,结合解题技巧,就能轻车熟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最佳效果。
一、基本知识
在盐溶液中存在着水的电离平衡,可能还有盐的水解、电离平衡,所以就有下列关系:
1.c(H+)与c(OH-)的关系:
中性溶液:c(H+)=c(OH-)(如NaCl溶液)
酸性溶液:c(H+)>c(OH-)(如NH4Cl溶液)
碱性溶液:c(H+)<c(OH-)(如Na2CO3溶液)
恒温时: c(H+)·c(OH-)=定值(常温时为10-14)
2.电荷守恒:盐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如NH4Cl溶液中:c(NH4+)+c(H+)=c(Cl-)+c(OH-)
如Na2CO3溶液中:c(Na+)+c(H+)=2c(CO32-)+c(HCO3-)+c(OH-)
3.物料守恒:某元素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微粒,物质的量总和不变。
如0.1 mol/L NH4Cl溶液中:c(NH4+)+c(NH3·H2O)=0.1 mol/L
如0.1 mol/L Na2CO3溶液中:c(CO32- )+c(HCO3- )+c(H2CO3)=0.1 mol/L
二、解题和步骤
1.判断水解、电离哪个为主。
(1)盐离子不水解不电离:强酸强碱盐,如NaCl、Na2SO4等。
(2)盐离子只水解不电离:强酸弱碱或弱酸强碱形成的正盐,如NH4Cl、Na2CO3等。
(3)盐离子既水解又电离:多元弱酸形成的酸式盐,以水解为主的有NaHCO3、NaHS、Na2HPO4等;以电离为主的有NaHSO3和NaH2PO4等。
(4)根据题意判断:如某温度下NaHB强电解质溶液中,当c(H+)>c(OH-)时,以HB-的电离为主;当c(H+)<c(OH-)时,以HB-的水解为主。对于弱酸HX与强碱盐(NaX式)的混合溶液中,当c(H+)>c(OH-)时,以HX的电离为主;
当c(H+)<c(OH-)时,以X-的水解为主。对于弱碱ROH与强酸盐(RCl式)的混合溶液中,情况则相反。
2.运用盐溶液中的以上三种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三、例题分析
【例题1】将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某弱酸HX溶液与NaX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后溶液中c(Na+)>c(X-),则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c(H+)>c(OH-) B.c(HX)<c(X-)
C.c(X-)+c(HX)=2 c(Na+) D.c(HX)+c(H+)=c(Na+)+c(OH-)
【解析】以HX的电离为主,则c(H+)>c(OH-);以X-的水解为主,则
c(H+)<c(OH-)。现有:(1)已知条件c(Na+)>c(X-);
(2)电荷守恒c(Na+)+c(H+)=c(X-)+c(OH-);
(3)物料守恒2 c(Na+)=c(X-)+c(HX)。由(1)和(2)可知一定有
c(H+)<c(OH-),所以应考虑X-的水解,故选项A和B错,由(3)可知C对,由(2)和(3)二式合并得D,故D对。
答案:A和B
【例题2】相同温度下,等体积物质的量都为0.1 mol/L的KCl和CH3COOK溶液的两种溶液中,离子总数相比较( )。
A.前者多 B.一样多 C.后者多 D.无法判断
【解析】 错误的分析:(1)CH3COO-因水解而减少,选A。(2)因有下列水解平衡:
CH3COO-+H2OCH3COOH + OH-,发生水解的CH3COO-与生成的OH-个数相等,选B。
正确分析:根据电荷守在KCl和CH3COOK溶液中分别有:
c(Na+)+c(H+)=c(Cl-)+c(OH-),
c(Na+)+c(H+)=c(CH3COO- )+ c(OH-)。两溶液中的c(Na+)相等,而由于CH3COO-的水解,便溶液呈碱性,导致
c(H+)前者比后者大,所以有c(Cl-)+c(OH-)>c(CH3COO-)+c(OH-)故选A。
四、培养
1.已知某溶液中有四种离子:X+、Y-、H+、OH-,下列分析结果肯定错误的是()
A.c(Y-)>c(X+)>c(H+)>c(OH-)
B.c(X+)>c(Y-)>c(OH-)>c(H+)
C.c(H+)>c(Y-)>c(X+)>c(OH-)
D.c(OH-)>c(X+)>c(H+)>c(Y-)
2.在Na2S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c(Na+)=2c(S2-)+2c(HS-)+2c(H2S)
B.c(Na+)+c(H+)=2c(OH-)+c(HS-)+c(S2-)
C.c(OH-)=c(H+)+c(HS-)+2c(H2S)
D.c(Na+)>c(S2-)>c(OH-)>c(HS-)
3.已知某温度下0.1 mol/L的NaHB强电解质溶液中c(H+)>c(OH-),则下列关系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
A.c(Na+)=c(HB-)+2c(B2-)+c(OH-)
B. c(Na+)=0.1 mol/L≥c(B2-)
C.c(H+)·c(OH-)=10-14
D.溶液的pH=1
4.物质的量浓度相同(0.2 mol/L)的弱酸HX与NaX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
A.c(Na+)+c(H+)=c(X-)+c(OH-) B.c(HX)+c(X-)=2c(Na+)
C.若混合溶液呈酸性:则c(X-)>c(Na+)>c(HX)>c(H+)>c(OH-)
D.若混合溶液呈碱性:则c(Na+)>c(HX)>c(X-)>c(OH-)>c(H+)
5、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NO3和NaHCO3两份溶液中,阴离子总数相比较( )。
A.前者多 B.一样多 C.后者多 D.无法判断
【解析】
1.由电荷守恒可知:c(H+)+c(X+)=c(OH-)+c(Y-),所以C是不可能的。
答案:C
2.Na2S溶液中存在着S2-、HS-两种离子的水解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同时还存在两个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
c(Na+)+c(H+)=2 c(S2-)+c(HS-)+c(OH-),
(2)物料守恒:c(Na+)=2c(S2-)+2c(HS-)+2c(H2S)。将(1)和(2)两式相减得C,又因水解程度小,故A、C、D正确。
答案:B
3.在NaHB溶液中由于c(H+)>c(OH-) 高中物理,所以是HB-的电离为主,HB-可能部分电离,也可能完全电离,故D错;由电荷守恒可知A错;因某温度不一定是常温,故C错;根据物料守恒B对。
答案:B
4.在HX与NaX的混合液中,根据电荷守恒A对;根据物料守恒B对;若混合液呈酸性,应以HX的电离为主,C对;若混合液呈碱性,应以X-的水解为主,但水解程度不大,有c(HX)>c(Na+)>c(X-)>c(OH-)>c(H+),故D错。
答案:D
5.在NaNO3和NaHCO3两溶液中,根据电荷守恒分别有下列等式:
(1)c(Na+)+c(H+)=c(NO3-)+c(OH-),
(2)c(Na+)+c(H+)=2c(CO32-)+c(HCO3-)+c(OH-)
因两溶液中的c(Na+)相同,而由于HCO3-的水解,使前者的c(H+)大于后者,所以有
c(NO3-)+c(OH-)>2c(CO32-)+c(HCO3-)+c(OH-)>c(CO32-)+c(HCO3-)+c(OH-)。
答案:A
初中化学知识点8
一、八大沉淀物质
1、白色沉淀: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
2、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3、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二、范围内常见产生气体的离子
阳离子:氢离子(H+)、铵离子(NH4+);
阴离子:碳酸根离子(CO32-)、碳酸氢根离子(HCO3-)、亚硫酸根离子(HSO3-)。
三、酸碱盐推断题中常见的一些离子的颜色归纳
无色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钡离子、铵离子、银离子、锌离子;
有色离子:二价亚铁为绿色,二价铜为蓝色,三价铁为黄色。
四、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五、三种黑色金属
铁,锰,铬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一)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3%,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浓硫酸稀释时应该“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二)特性
1.吸水性
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增加,密度将减小,浓度降低,体积变大,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⑴就硫酸而言,吸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不是稀硫酸的性质。
⑵浓硫酸的吸水作用,指的是浓硫酸分子跟水分子强烈结合,生成一系列稳定的水合物,并放出大量的热:H2SO4 + nH2O == H2SO4nH2O,故浓硫酸吸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吸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⑶浓硫酸不仅能吸收一般的游离态水(如空气中的水),而且还能吸收某些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Na2CO310H2O)中的水。
2.脱水性
⑴就硫酸而言,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非稀硫酸的性质,即浓硫酸有脱水性且脱水性很强。
⑵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反应时,浓硫酸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1)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⑶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碳化)。
浓硫酸
如C12H22O11——>12C + 11H2O
3.强氧化性
⑴跟金属反应
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②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2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2H2O
2Fe + 6H2SO4(浓) === Fe2(SO4)3 + 3SO2↑ + 6H2O
在上述反应中,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⑵跟非金属反应
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SO2。在这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S + 2H2SO4(浓) === 3SO2↑ + 2H2O
2P + 5H2SO4(浓) === 2H3PO4 + 5SO2↑ + 2H2O
⑶跟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实验室制取H2S、HBr、HI等还原性气体不能选用浓硫酸。
H2S + H2SO4(浓) === S↓ + SO2↑ + 2H2O
2HBr + H2SO4(浓) === Br2↑ + SO2↑ + 2H2O
2HI + H2SO4(浓) === I2↑ + SO2↑ + 2H2O
化学复习的13个好习惯是什么
1、准备红、黑双色笔,黑笔独立完成练习;红笔纠错、记录老师的点评与拓展。
2、准备一个小夹子,夹化学试卷、讲义材料,并按时间顺序排列。
3、笔记本记录知识归类、规律等内容时要适当“留白”,以便补充内容。
4、每次考试前浏览笔记本、错题集、试卷等。
5、识、记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
6、实验大题历来高考得分低,复习中要特别注重化学用语规范、精炼、准确,学会分析图表、数据,并运用于解题。
7、不同章节的复习方法会有所不同,但不论复习什么内容都要求课前做好预习。
8、回归课本,重温重难点;拓展归纳,知识前后衔接;课后精练,培养解题能力。
9、高三化学复习必须坚持三到位:即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10、老师讲完每一节课,要及时独立完成巩固练习并及时纠错。
11、切忌做一题校对一次答案或对着答案来完成练习。
12、不会做的题弄懂后建议你再教会1-2位同学,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说明你真正弄懂了。
13、重视每次练习、考试所犯的错误,这就是你的知识“盲点”或薄弱环节。
如何让化学实验课更有效果
1、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
不管是课内实验还是课外实验,做题也好,复习也好,不要急着去看实验怎么做,第一步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合成某种物质还是为了除去杂质还是为了检验物质的某个性质只有知道实验到底要做什么之后,再去看每一步的操作才会显得有理有据,自己就会明白每一步的目的是在干什么。
2、牢记操作细节
这一建议是针对课内一些常考实验的。许多实验考题反复考察的就是那么几个细节操作,而不是要你复述整个实验是怎么做的。所以,比如焰色反应中用铁丝不用玻璃棒、提纯实验中的加料顺序等,这些常考的操作细节在平时题目、老师上课时肯定都会多次出现,那么你要做的就是两个方面:①记住正确的答案是什么;②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才正确。
3、反过头去联系理论知识
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用理论知识去解释。比如为什么硫酸将醇脱水的'反应温度不能过低不能过高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联系到这个反应本身需要的条件以及温度过高会发生副反应。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反推理论上它有的性质。所以,希望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实验与理论割裂开,这两部分在化学中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好化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预习
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这样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己对初三化学的兴趣。
二、听讲
在学习初三化学时一定要注意听讲,在听讲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集中注意力:能不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
2、应勤于思考:仅仅把初三化学的学习重点放倒听上是不对的。在学习时不仅要听,还要积极思考、学会思考。这样学习效果可以实现质的飞跃。
3、注意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在初三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只记住每个问题的结果,还要注意老师解题时的办法、思路。在通过总结,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解题办法。
4、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有些同学在进行初三化学的学习时,边听边记,扫质的结果就是内容没记住,知识没听到。应该是先听讲,然后在课后再进行整理。讲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复习
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四、作业
学生可以通过做作业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自己把做错的知识进行整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记录下来,在第二天询问老师,得到答案。
初中化学知识点9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
(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
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SO)
2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NO)43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
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
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三、溶解度(符号S)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
3、溶解性
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
(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
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
过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 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 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浓稀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
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
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
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
水(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
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
(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
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结晶现象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
注意:
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
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
初中化学知识点10
部分内容包括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内容,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时要注意抓住概念的特点,注意去理解概念的内涵,如对于溶液的定义要抓住:均一、稳定、混合物;概念时还要注意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如对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对比去理解,效果更好。
1、溶液的判断:根据溶液的特征判断(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2、溶剂和溶质的判断: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 中考,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3、溶液的`用途
①许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
②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4、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的物质: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热现象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4、结晶的应用:结晶经常用于提纯物质。
5、乳化现象的判断:
乳化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油脂和水的混合物)不在分层而能稳定存在,能变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初中化学知识点11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除硝酸) + 金属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Zn + H2SO4 = ZnSO4 + H2↑
Fe + 2HCl === FeCl2 + H2↑
条件:
①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②硝酸和金属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生成物也不是氢气。
3.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CuO + H2SO4 ==== CuSO4 + H2O
凡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除Al2O3、ZnO外)
4.酸 + 碱 → 盐 + 水
HCl + NaOH ==== NaCl +H2O
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
5.酸 + 某些盐 → 新酸 + 新盐(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或气体)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HCl + AgNO3 === AgCl↓ + HNO3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通过上面对化学中酸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化学知识的复习学习哦。
初中化学碱的知识点精讲
同学们关于化学中碱的知识掌握多了啊,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学习吧。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阳根离子的化合物。
1. 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条件:碱必须可溶)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
2.可溶性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Ca(OH)2 + CO2 ==== CaCO3 ↓+ H2O
3. 碱 + 酸 → 盐 + 水
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HNO3+ NaOH ==== NaNO3 +H2O
4.可溶性碱 + 可溶性盐 → 新盐 + 新碱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凡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除CO、H2O外)
相信通过上面对化学中碱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上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加油吧。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点
对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识,我们做下面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说明:碳的几种单质物理性质各异,而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古代字画 三能长久保存的原因)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 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应用:冶金工业上冶炼金属 2Fe2O3+3C高温4Fe+3CO2↑
以上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知识的内容学习吧。
化学会考中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溶液是混合物,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所以应求出参加反应的溶质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或求出生成物溶质质量进行计算。
命题主旨往往以混合物(杂质不参加反应,可能作为生成物列入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某溶液反应,根据产生的气体(有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或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来确定混合物中该物质的含量,并计算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意:在化学反应中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反应后逸出的气体的质量。
以上对化学中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化学会考中溶质质量分数详解
对于化学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同学们需要很好的掌握下面的讲解知识哦。
溶质质量分数
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数学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ω)
以上对化学中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化学知识学习哦。
化学会考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同学们对化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此知识的学习吧。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上面对化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吧。
初中化学知识点12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2CuO+H2O+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初三化学方程式
(1)盐(溶液)+金属单质-------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2)盐+酸--------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3)盐+碱--------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4)盐+盐-----两种新盐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AgNO3==AgCl↓+NaNO3
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BaCl2==BaSO4↓+2NaCl
1,氧化性:
2FeCl3+Fe===3FeCl2
2FeCl3+Cu===2FeCl2+CuCl2
(用于雕刻铜线路版)
2FeCl3+Zn===2FeCl2+ZnCl2
FeCl3+Ag===FeCl2+AgCl
Fe2(SO4)3+2Ag===2FeSO4+Ag2SO4(较难反应)
Fe(NO3)3+Ag不反应
2FeCl3+H2S===2FeCl2+2HCl↑+S↓
2FeCl3+2KI===2FeCl2+2KCl+I2
FeCl2+Mg===Fe+MgCl2
TlCl3+2Ag===2AgCl+TlCl(铊、铅、铋的高价化合物都有强氧化性)
2,还原性:
2FeCl2+Cl2===2FeCl3
SnCl2+Cl2===SnCl4(SnCl2有强还原性)
3Na2S+8HNO3(稀)===6NaNO3+2NO↑+3S↓+4H2O
3Na2SO3+2HNO3(稀)===3Na2SO4+2NO↑+H2O
2Na2SO3+O2===2Na2SO4
3,与碱性物质的作用:
MgCl2+2NH3.H2O===Mg(OH)2↓+NH4Cl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FeCl3+3NH3.H2O===Fe(OH)3↓+3NH4Cl
4,与酸性物质的`作用:
Na3PO4+HCl===Na2HPO4+NaCl
Na2HPO4+HCl===NaH2PO4+NaCl
NaH2PO4+HCl===H3PO4+NaCl
Na2CO3+HCl===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3Na2CO3+2AlCl3+3H2O===2Al(OH)3↓+3CO2↑+6NaCl
3Na2CO3+2FeCl3+3H2O===2Fe(OH)3↓+3CO2↑+6NaCl
3NaHCO3+AlCl3===Al(OH)3↓+3CO2↑
3NaHCO3+FeCl3===Fe(OH)3↓+3CO2↑
3Na2S+Al2(SO4)3+6H2O===2Al(OH)3↓+3H2S↑
3NaAlO2+AlCl3+6H2O===4Al(OH)3↓+3NaCl
5,不稳定性: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NH4HCO3===NH3+H2O+CO2↑
2KNO3===2KNO2+O2↑
Cu(NO3)2===CuO+3NO2+O2↑
2KMnO4===K2MnO4+MnO2+O2↑(用于实验室准备氧气)
2KClO3===2KCl+3O2↑
2NaHCO3===Na2CO3+H2O+CO2↑
Ca(HCO3)2===CaCO3+H2O+CO2↑
CaCO3===CaO+CO2↑
MgCO3===MgO+CO2↑
H2SO3===H2O+SO2↑
ThI4==高温==Th+2I2↑(部分金属的碘化物高温下不稳定,分解反应用于提纯金属)
2NH4ClO4==Δ==N2↑+2O2↑+Cl2↑+4H2O↑(高氯酸铵用作火箭助推物,分解产生的大量气体能推动火箭升空)
2ClO2==加热或震荡==Cl2+2O2(二氧化氯不稳定,会爆炸性分解)
2BaO2==△==2BaO+O2↑(过氧化钡能在700℃分解)
初中化学知识点13
我们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氧气维系着我们人类的生命。
氧气:分子式O2。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g/L)。它不易溶于水,1L水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101.325kPa时,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氧气的工业制法是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氧了。工业上使用的氧气,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是把氧气加压到1.5×107Pa,并贮存在天蓝色的钢瓶中。在化学反应中作氧化剂。
初中化学知识点14
1.甲烷的定义
甲烷,化学式CH4,是最简单的烃,由一个碳和四个氢原子通过sp3杂化的方式组成,因此甲烷分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结构,四个键的键长相同键角相等。在标准状态下甲烷是一无色无味气体。一些有机物在缺氧情况下分解时所产生的沼气其实就是甲烷。它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从理论上说,甲烷的键线式可以表示为一个点“·”,但实际并没有看到过有这种用法,可能原因是“·”号同时可以表示电子。所以在中学阶段把甲烷视为没有键线式。甲烷主要是作为燃料,如天然气和煤气,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工业中。作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碳黑、硝氯基甲烷、二硫化碳、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氢氰酸等。
2.甲烷性质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沸点-161.5℃,熔点-182.5℃。对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溶解度很小,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蒸汽压53.32kPa/-168.8℃
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0.42(-16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5
燃烧热:890.31KJ/mol
总发热量:55900kJ/kg(40020kJ/m3)
净热值:50200kJ/kg(35900kJ/m3)
临界温度(℃):-82.6
临界压力(MPa):4.59
爆炸上限%(V/V):15
爆炸下限%(V/V):5.3
闪点(℃):-188
引燃温度(℃):538
分子直径0.414nm
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
1、取代反应
甲烷的卤化中,主要有氯化、溴化。甲烷与氟反应是大量放热的,一旦发生反应,大量的热难以移走,破坏生成的氟甲烷,只得到碳和氟化氢。因此直接的氟化反应难以实现,需用稀有气体稀释。碘与甲烷反应需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应难以进行。因此,碘不能直接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碘甲烷。但它的逆反应却很容易进行。以氯化为例:可以看到试管内氯气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变淡,有白雾生成,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这是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所生成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或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或四氯甲烷)、氯化氢和少量的乙烷(杂质)的混合物。
CH4+Cl2→(光照)CH3Cl(气体)+HCl
CH3Cl+Cl2→(光照)CH2Cl2(油状物)+HCl
CH2Cl2+Cl2→(光照)CHCl3(油状物)+HCl
CHCl3+Cl2→(光照)CCl4(油状物)+HCl
试管中液面上升,食盐水中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反应中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的缘故。因为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增加了水中氯离子的浓度,使氯化钠晶体析出。用大拇指按住试管管口,提出液面,管口向上,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或锌粒,可验证它是稀盐酸。如果控制氯的用量,用大量甲烷,主要得到氯甲烷;如用大量氯气,主要得到四氯化碳。工业上通过精馏,使混合物一一分开。以上几个氯化产物,均是重要的`溶剂与试剂。
2、氧化反应
甲烷最基本的氧化反应就是燃烧:
CH4+2O2→CO2+2H2O
甲烷的含氢量在所有烃中是最高的,达到了25%,因此相同质量的气态烃完全燃烧,甲烷的耗氧量最高。点燃纯净的甲烷,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很快就可以看到有水蒸气在烧杯壁上凝结。倒转烧杯,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把甲烷气体收集在高玻璃筒内,直立在桌上,移去玻璃片,迅速把放有燃烧着的蜡烛的燃烧匙伸入筒内,烛火立即熄灭,但瓶口有甲烷在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这说明甲烷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但不助燃。用大试管以排水法先从氧气贮气瓶里输入氧气2/3体积,然后再通入1/3体积的甲烷。用橡皮塞塞好,取出水面。将试管颠倒数次,使气体充分混和。用布把试管外面包好,使试管口稍微下倾,拔去塞子,迅速用燃着的小木条在试管口引火,即有尖锐的爆鸣声发生。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也容易失败。把玻璃导管口放出的甲烷点燃,把它放入贮满氯气的瓶中,甲烷将继续燃烧,发出红黄色的火焰,同时看到有黑烟和白雾。黑烟是炭黑,白雾是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形成的盐酸雾滴。
3、加热分解
在隔绝空气并加热至1000℃的条件下,甲烷分解生成炭黑和氢气
CH4=(1000℃)=C+2H2
氢气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业的原料;炭黑是橡胶工业的原料
4、形成水合物
甲烷可以形成笼状的水合物,甲烷被包裹在“笼”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近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即水分子数)。
可燃冰主要储存于海底或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带,比较难以寻找和勘探。新研制的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可以实地即时测出海底土壤、岩石中各种超微量甲烷、乙烷、丙烷及氢气的精确含量,由此判断出可燃冰资源存在与否和资源量等各种指标。
甲烷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甲烷水合物。
3.甲烷的化学式
CH4
初中化学知识点15
化学物质的知识结构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 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化合价等
物理变化: 的变化
概念: 的变化
本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遵循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按物质的种类数目的改变分 置换反应
物质的变化 复分解反应
化学变化 分类 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按反应中的得氧、失氧分 非氧化还原反应
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伴随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反应条件: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实例:燃烧、腐烂、发酵、生锈、火药爆炸、风化等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初中化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知识点11-03
初中化学知识点04-11
初中化学知识点11-15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01-08
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11-25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2-13
初中化学必修知识点05-25
初中化学重要知识点03-14
初中化学铜知识点12-14
初中化学铜知识点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