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5 17:27:06 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能正确的区分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旧知学习

  1.角和直角

  (1)复习角及各部分名称。

  (2)说一说,教师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观察物体”知识。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问: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3.实物展示。

  (1)出示玩具汽车。

  师: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情况。

  (2)出示3张汽车图片。(正面图、后面图、侧面图)

  师:请你想一想,这三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4.说一说。

  请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5.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第1题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5×1=5 一五得五

  5×2=10 二五得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 △△△△△ △△△△△ △△△△△

  加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

  乘法口诀:_________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

  B、师:那么每次都加1个7,请你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好吗?(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C、比一比哪些同学加得又对又快!再集体校对

  D、教师指14、28、42的格子问:这里表示几个7,为什么?

  2、摆一摆

  A、要求摆一条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怎样列式? 板书:7×1=7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会根据这个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编好后提问:这里的一、七、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B、师:如果我们要摆2条这样的小船要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7条呢?你们能想办法算出来,并编出乘法口诀并完成书上填空吗?

  要求:小组里商量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想想三角形不够该怎么办?

  3、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4、集体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2条小船是几个7?要用多少个三角形?怎样列式?怎样编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卡片出示。

  要求:其它小组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介绍吗?

  学生进行介绍,教师板书。

  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7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5、揭题

  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6、熟悉口诀

  A、齐读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并小组讨论思考: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表示什么?第2个数呢?最后一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

  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生: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D、师生、生生对口令。如:一七( ) ( )七四十九

  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

  生:三七二十一 可以计算7×3=21 ,还能算出3×7=21 ……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三、巩固提高

  1、 做教科书第62页上面“想一想”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

  2、 做教科书第63页上面“想想做做” 1

  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

  3、 完成第二题

  4、 读口诀编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3题。

  5、 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

  6、 看图写算式。“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评评自己学得怎么样?

  教师板书。

  1个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7×2=7 二七十四

  3个7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七七四十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5课时不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8例1,练习三1---3题。

  【学习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问题。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整理乘法口诀,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利用相邻的题进行推算的优势。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所学的加法表吗?

  加法表有什么特点呢?是怎么制作的呢

  学生回答

  二、新课探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乘法表(揭题)

  探究一

  1、横行、竖列、斜行有什么小秘密?

  (学生尝试研究)

  小结:横行中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纵列中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

  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

  探究二

  1、颜色与乘法算式间又有什么小秘密?

  小结:中间红色的是平方数题。

  出示探究练习(平方数)(学生练习)

  2、师:橙色的两列题是交换题,都是5的乘法。

  边框题(绿色)是1和10的乘法题。

  蓝色的'两列题是2的乘法,交换题。

  出示探究练习(蓝色题目)

  师:在计算这些题目的时候,你发现什么小秘密?

  小结:这些都是2的乘法题和它的交换题。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你是怎么找到这些邻居的?

  小结:从横行看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从纵列看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从斜行看,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练习二

  小结:

  10×3=30

  9×3=30-3=27

  8×3=27-3=24

  7×3=24-3=21

  小结:

  2×1=2

  2×2=4

  2×3=6

  2×4=8

  小结:

  10×5=50

  50+20=60

  60-6=54

  54-9=45

  练习三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

  课堂小结

  乘法表中的小秘密:

  横行中一个因数增加1,另一个因数也增加1;

  纵列中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增加1;

  斜行里,左斜(第一个因数减少1,第二个因数不变);右斜(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增加1)。

  课后习题

  练习册第4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76、77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76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7题。

  【设计意图】: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3、引导完成9~10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设计意图】: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火车,对口了令。

  7、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8、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9、第12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二、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7×8-16=8×□ 5×7+21=7×□

  2、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三、拓展练习

  1、 24=□╳□=□╳□ 16=□╳□=□╳□

  2、 6+☆+☆+☆=30 ☆=()

  3、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3课时 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0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篇03-0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0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1-10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8篇12-0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数学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