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4 11:22:40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完成填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 )上,然后又发表在( )、( )上,最后发表在( )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 )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偶然的一次作文比赛,竟然使学生成为了作家,这还要得益于当初老师给他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1、学习要求: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语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过渡:是啊!“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作者成为作家后,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大家读一读。

  (2)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五、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有什么遗憾的?

  过渡: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齐唱这首歌,把它送给关爱我们的老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针对自己提出的话题摆出理由,并尽量去说服别人,以得到别人的支持。

  在交际过程中善于主动地提出问题,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从中判断对方想法、做法的正确性。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说服力。

  【教学重难点】

  针对自己提出的话题摆出理由,并尽量去说服别人,以得到别人的支持。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话题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与人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这次口语交际,我们设置了三个情境,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要求。

  (出示)

  情境一:说服同学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情境二:说服家长同意你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情境三:说服同学不再搞班级“生日会”

  二、模拟情境,学会表达

  (一)情境一: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出示两位同学的对话。(第一位同学:“我最近迷上了网络游戏,真过瘾!”第二位同学:“这可不好,我劝你赶紧戒掉!”)

  两位同学的话说完后,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假如你是第一位同学,你会怎样说服第二位同学?请说一说。(提示:可以从沉迷游戏的危害性、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等方面来说明。)

  小组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结果。(指名学生说。)

  师生评价。(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态度诚恳、表达清楚。)

  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交流,我们明白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我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要劳逸结合,健康上网。

  (二)情境二:参加公益活动

  出示对话。(“妈妈,学校组织公益活动,我要参加!”)

  你能说服妈妈同意你参加这次公益活动吗?请你想想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你认为要想说服别人必须做到哪几点?(思路清晰、态度诚恳、表达清楚。)

  总结:同学们说得对!当我们用清晰的语言、诚恳的态度、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别人时,往往能获得别人的支持。所以,我们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要思路清晰、态度诚恳、表达清楚。这样,我们的交流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试试吧!

  三、课堂总结,明确延伸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如何与人交流,怎样针对话题摆出理由来说服别人,从而获得别人的支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

  一、读音。

  表哥一行懒洋洋隆重呷汤搛彬彬有礼笨拙由衷

  不知好歹安慰发誓咒语托着腮校正一蹦老高

  难兄难弟悲怆

  二、重点字。

  呼风唤雨做客嫌弃提心吊胆相貌堂堂滔滔不绝恨铁不成钢不屑一顾和蔼可亲姿态平易近人饶有兴致粗鲁谦虚小事一桩一如既往勾肩搭背不负众望头头是道难兄难弟悲怆

  三、重点词语解释。

  四、重点句子。

  l我真想掌握一句呼风唤雨的咒语,假如现在念上一句,来一场特大风暴,表哥一行就得改变来这儿做客的计划。

  l我在家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种规格的鼓励。我现在仍想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仍是想让老天刮暴风下暴雨。这样,今晚表哥一行无法回旅馆,得住在我家。

  l天突然暗得出奇,还闪电打雷。我敢对天发誓,这次可不是我念咒语呼来的。我有点像掉了魂,坐在窗前托着腮,活像个书呆子。

  l与那样的表哥见面,让人提心吊胆。

  l到了吃晚饭时,表哥和我已是勾肩搭背,亲如一人。

  l我想立即冲进去与表哥握握手,告诉他:我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彼此彼此,相见恨晚。

  l心里想着,有这样高档次的表哥真让人觉得自己矮了一截。

  l能和那种伟大的表哥成为密友,也许我也有点不凡,是“挺全面”。

  五、课文理解。

  l标题的“表哥驾到”可以换成“表哥来了”吗?为什么?

  大词小用。驾到一般用在达官贵人身上,特别是皇帝身上,这里用在表哥身上。

  1)照应我和表哥初次见面,我对他的稍许畏惧和生疏。

  2)衬托表哥的优秀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颇高,对表哥到来的重视。

  3)对妈妈隆重接待表哥的调侃、反感,以及羡慕之情。

  l文章两次写“我”希望老天刮风下雨,这两次“我”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1)第一次,为了阻止表哥来“我”家,以免自己遭受更大的压力;第二次,为了阻止表哥离开“我”家,以便与他有更多的交往。

  2)真实反映了“我”的情感变化——从内心不欢迎表哥来访变为衷心欢迎表哥来访,体现了我率真的性格特点;通过呈现少年的心路历程,清楚展现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

  l文中写了妈妈和大姨两位母亲,她们有什么共同点?

  1)关爱孩子的成长。

  2)对孩子期望值高,常常发现自己孩子不足之处,批评多,很少发现自己孩子优点和特长,表扬少,会更多称赞对方的孩子。

  l “表哥驾到”为什么使“我”“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

  1)表哥和“我”处境相同,同病相怜。

  2)“我”性格率真,面对难得的夸奖,心情激动。

  3)表达作者对孩子缺少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情,对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的否定。

  l如何全面评价“我”和表哥?

  1)“我”:优点:灵活,诚实,孝顺,做模型漂亮,率真,全面体育好

  缺点:粗鲁,不知好歹

  2)表哥优点:相貌堂堂、孝顺、整洁、聪明、文雅、多才多艺、英语标准、作文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谦虚

  缺点:笨拙、体育差

  l从《表哥驾到》可以学到什么呢?

  1)自我和他人的评价要全面,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

  2)优点和缺点恰恰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人最大的缺点

  可能也是他最大的优点,关键是度的掌握要恰到好处。

  3)孩子应与父母保持良性沟通,父母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对于缺点也应理性看待,不应以孩子间的比较来约束孩子成长中自由发展的空间,保持孩子的独特性。

  4)孩子也应理解父母的苦心,主动与父母交流,坦诚想法,双方以温和的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和隔阂。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词句。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1. 读题,弄清要求。

  2. 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默读,想象画面。

  4. 互动交流想象的画面。

  5. 选词,说句子。

  6. 拓展:再说说其它这类词语。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1. 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2. 回顾前课内容,总结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3. 再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4. 在其它文章中找找排比句,并说说对所找句子的感受。

  5. 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结合注释说说自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 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与作者张若虚,《滕王阁序》与作者王勃。

  4. 师生活动交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5.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成语故事。

  1. 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 再读,说说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谣言与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性)

  4. 试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远行路上

  教学目标:

  1.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2. 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远行路上。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三、创设、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 分小组协商,设定“远行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人物,然后,分角色在小组预演,教师巡视辅导。

  2. 各小组自愿在班上表演。

  3. 同学互评。(教师从听、说的表情、态度、语气、礼貌用语、称谓得体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各个小组取长补短,把要求落到实处)

  四、小结,回扣交际要求。

  第三、四课时 习作:走,秋游去

  教学目标: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重难点: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激发情感,导入话题,引导学生重温秋游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风清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去啊?

  2、畅谈以往秋游活动中的感受。(粗略谈谈即可)

  3、导入:这次秋游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秋游去!

  二、读懂题目,弄清要求。

  自读,思考并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可以美丽的景色为表达的对象,也可以在秋游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为写作内容;可以写一串美好的印象,也可以写一组难忘的镜头。

  三、广开言路,指导思路。

  1. 想一想;这次秋游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或者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游的见闻?你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秋游的过程?

  2.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四、回顾课文,读中学写。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小结其描写角度、方法及抒情方式、记叙顺序。

  五、指导选材,组织文章。

  1. 同桌交流自己准备写作的内容、顺序、描写角度等,教师巡视辅导。

  2. 师生互动,交流典型个例,引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六、学生习作,自主修改后同桌互改。教师提示互改要求,落实习作目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5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的建设,但这种建设是不能抛开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而存在的。

  设计特色:

  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顶碗少年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17个新词。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

  3、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无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5、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10月9日星期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

  2、过程方法;对重点语句能够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健儿取得了三十二块金牌的骄人成绩。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中,哪一位健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谈一谈吗?(学生谈)今天吴老师再带领大家去观看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相信也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场什么比赛呢?

  请同学们打开第一课《顶碗少年》,快读一读,一会告诉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看看这场演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惊险、难度大、少年勇敢等)

  三、默读课文

  你从哪可以体会到这场演出惊险、难度大、这位少年又是怎样做的呢?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边做批注。

  四、集体汇报

  第一自然段

  1、这位少年表演的难度大吗?你从哪看出来的(顶着,高高的一叠,瓷碗惊羡的词意,忽而…忽而…还可能怎样…摇摇晃晃,骑,大幅度(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动作的惊险)评读

  2、第一次表演是否成功,你有何想法,当时观众的态度如何,这位少年是怎样做的'?(板书:没有慌张)(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你觉得这位少年怎样?

  第二自然段

  1、第二次表演结果又失败了,这时少年的处境怎样?(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有些不知所措。板书:不知所措)

  2、结合课文,说说少年的处境。假如你是那位少年你会怎样?

  第三至五自然段

  1、少年两次败后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有感情地读读6、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受。

  A、联系上下文,理解“山穷水尽”的绝境,冰天雪地的严寒中的情境。

  B、想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如生活中、学习中)来谈一谈。

  C、结合自身联想,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2、学习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自由发言)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解答。

  六、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没有惊慌不知所措镇静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10月10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并会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7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背诵课文6、7自然段。

  一、学习生字、生词

  1、指导字的正确读音。

  2、分析生字,说说易错的字。

  雅右边“隹”不是“住”碗右边是“宛”“夕”不是

  疚里边“久”不是“夂”颓左边“?”不是“秃”

  3、学习新词

  (1)指名读。

  (2)结合课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造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6、7自然段。

  三、交流学习后的感受。

  四、作业设计:

  一、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抄写新词。

  二、选做题:

  1、形近字组词。

  雅碗胛撼魄颓

  难蜿胆感魂颌

  2、造句。

  三、(选做)兴趣: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学习从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但在写读后感时,学生的内容只停留在书中,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加强指导,继续练习,在全班中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学习轻声。了解同样的词,词尾读不读轻声所产生的意思就不相同。

  2、通过诵读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通过口语训练学会有所侧重地介绍一个民族。

  4、继续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有些词语尽管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在句子中必须结合上下文先理解意思,才能进行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搜集一民族的居住地、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审题。

  (2)学生分角色演示题中的生活场景。

  (3)学生回答题中的“妻子”该怎么读,为什么。

  (4)学生说答案。

  (5)师生一起小结。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小结的基础上学生读题。

  (2)学生得出结论:由于词尾或不读轻声而各自产生两个词义或不同的一组词。

  (3)学生说说每组词的意思的不同。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题目中的四个句子,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

  (2)读每个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里的不同读音,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词义和词性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仔细阅读四个句子,尝试选择正确的读音。(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4)共同评议,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学生读《爱我中华》,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全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背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说出歌词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课文理解歌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找出歌词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爱我中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来说说自己读过歌词后的体会。

  (注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领会、欣赏把感情融入到具体描写中去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搜集有关的知识,并向别的同学介绍。

  2、指名读题目,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说话的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民族用几分种的时间做准备。(巡视指导)

  3、分组练说各自的介绍内容。(各组学生对介绍情况互相提出意见,进行交流。)

  4、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三)反馈

  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师生共同评议演讲者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语表达的语气、语速、语调等是否得当)

  2评议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示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鸣”。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读通句子。

  2、学习吟诵诗歌,读出诗的节奏。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吟诵诗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谈话、讲授、演示、想象画面并讲述画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齐读经典诗文上的古诗。

  2、夸学生喜欢读古诗,谈自己读过哪些诗人的诗?

  3、由王维导入《鸟鸣涧》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2、学生谈王维。

  3、老师出示王维的简介,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听后说说自己所了解的.。

  4、师板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读古诗(指导读准音,尤其注意读准后鼻音)

  6、挑战读

  7、女生读,男生闭着眼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8、男生读,女生闭着眼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什么?

  9、说到闲,说说带有闲的词语,怎样落?

  10、静,多静?静得?

  11、怎样的月亮?鸟怎样叫?

  12、指导读出静,读出月亮又大又圆,读出鸟的惊叫?

  13、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出静,男生读出动。

  14、引出诗人高超的写法,“以动衬静”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5、身临其境地读:闭着眼睛,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王维的诗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拓展延伸

  1、将这首诗画成一幅画或者改写成一篇写景的短文。

  2、学生在下面写,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合作画。

  3、反馈学生所写所画。

  4、出示范文,学生读。

  5、这么美的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6、挑战自己:看画面猜古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想画面,解诗意,悟情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鸟鸣涧》。

  2、读王维的其他山水诗,并一边想象画面以便背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汉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汉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老汉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来习第12课《桥》

  2、这是一篇小说,我们读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3、首先,我们来感受这篇小说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板书“环境”)

  二、领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1、品读描写雨的句子。

  师:文章开头就有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这个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师:这个句子用两个字的短句进行排列来突出雨的猛、急。在朗读时,该怎样进行语速,语气的处理。在下面试着读一读。

  (2)、生品读、汇报,师评议,引导。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师小结:在处理句子的朗读时,我们要根据句子的特点和表达的意思来调整好语速、语气以及轻重音的变化。

  2、品读描写洪水的句子

  (1)课文里边还有很多环境描写是关于山洪的。请用“——”标出描写山洪的句子,体会体会读法。

  (2)学生默读划记,师巡视。

  (3)小组讨论交流,选出一个你们组最想朗读的句子,汇报时,先集体读一读,再由一名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组汇报,教师评议、引导。

  课件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描写山洪的句子。

  描写山洪的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的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汇报时,教师指导朗读。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指导语速加快,读出山洪的咄咄逼人)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他跳的是什么舞——死亡之舞。 读出那种死亡逼近的恐怖感。)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注意引导出逼近的语速、语调的处理。在逼近前稍停,逼近延长读,更能读出那种危急、恐怖。)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的舔着的人们的腰。

  (句子的语速加快突出蹿的速度,“舔着”加重语气,突出水的恐怖)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放慢语速,把“爬”轻声读,突出了对老汉的担忧和关心。)

  三、体会人物形象

  1、过渡: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问号,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雨呀、水呀、桥呀,是为了什么?(生:这些环境描写是为了烘托出老汉的形象)。

  2、课文不仅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形象,还用了什么方法烘托人物的形象?

  (通过刻画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来突出他的形象)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老汉的形象?(对比,老汉和群众的对比)

  (板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 对比)

  3、来看看3——10段的描写。课件出示文字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在3至10段中画出描写群众和描写老汉在汹涌的洪水面前动作、神态的关键词。

  (1)生划记。汇报,师点红点蓝相关词语。

  (2)师出示关键词

  群众 老汉

  你拥我挤往南跑 站着

  疯了似的折回来 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跌跌撞撞 拥去 不说话

  乱哄哄 盯着

  停住脚 望着 沙哑地喊 冷冷地说

  (3)师:这就是刚才你们找到的老汉与群众在洪水来临时的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语。

  (4)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

  男生读老汉,女生读群众。再来一次读出老汉与群众的对比。

  (5)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些段落。

  课件出示: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5、课件出示字幕:他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他像什么——生:一座山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他像一座山,在

  6、师引导读

  师:此刻,滚滚洪水中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一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慌乱的人群中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二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灾难突然来临,人民群众的生命危在旦夕时,响起了老汉沙哑地的声音,(出示字幕,三大组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7、通过对老汉在洪魔以及群众惊慌时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的描写,我们想到哪些词送给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有威信、果断)(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8、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师:而这两处对老汉细致的'动作描写,神态、语言描写又体现出老汉什么品质呢? 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男女分句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2)师:这一段主要是用动作、语言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这里边有两个动作撞击着我们的内心。(揪——推)(课件变色)开始把他从队伍里揪出来,后来又用力把他推上桥。这一揪一推,对待的是同一个人,这,合理不合理?(生回答) (3)师:是呀,在一揪一推间,在他内心流淌着坚守原则的坚持和浓浓的爱的吼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师板书:(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

  师:让我们带着对老汉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9、创设情境练写

  想象各种情况

  师:一百多号人,一座木桥,情况如此危急,难免不会有特殊情况发生。或许是——生想象回答。(预设:不听指挥的党员闹意见;老弱病残人员摔倒了;他亲人担心他的安慰催他快走······)

  想象练笔

  师:下面,拿出你的笔,将你想到的内容中老汉会出现的反应进行细腻地描写,突出老汉的特点。

  课件出示:

  一位 他

  一个 他

  指名汇报,师评议。

  四、体会文章的题目

  1、师:他看着所有群众都过了桥,可他和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走过木桥,(大屏幕出示字和背景图。)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出示音乐)

  2、师:浪头吞没了小伙子也吞没了他。他像一座山,在危难关头,震住了阵脚,指引了方向。而其实,他更像什么?(生——桥)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那是一座怎样的桥?生——

  ······

  师:是呀,在老百姓心中,他就是一座永不会垮的桥。

  五,体会小说结尾的艺术

  1、师:这是短篇小说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2、小说在这个时候才还原这个小伙子的身份,这样的结尾,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让人意想不到,内心一揪,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更好地撞击着读者的内心,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3、这样一种结尾方式,因为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经常用,所以人们又把它叫作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一生中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出名的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我们课后可以好好读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30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11-07

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6-3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14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林海06-14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8-13

语文六年级上册灯光教案07-09

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案12-20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24

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