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这一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并比较。
2、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小数的产生,知道一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图略)
读完题目要求,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小数、涂色)
把答案写在书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个正方形,我们可以用“1”表示。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题略)
同样,读完题后要求学生说出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
学生练习,并交流。
3、三位小朋友储蓄的钱数如表,说说每人储蓄的钱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吗?
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注意:1后面是一点几,2后面是二点几,数的时候要数完整,前后要兼顾。
在填出的数中,哪个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在填出的数中”这一要求,你会怎么考虑呢?
5、加减对比练习: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学生看清楚加减符号,再计算。
6、绳子长10。5米,绑树苗用去3。2米,修篱笆用去4。6米
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数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指出:一般我们会提一些求和、求差的问题,在提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去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实际的意义。比如说这道题,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裤子用布合起来,显然是不合适的,那就不要问这类问题。
更明显的例子:两个学生跳高,我们只能比他们谁比谁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们合起来一共跳得有多高,显然后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还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
8、你能根据每一组数排列的规律,接着往下写吗?
先请学生说说每一组的规律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说说按照这个规律接着往下写,应该写什么。
9、0。□gt;0。□□。4lt;3。□
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填写之前的思路。比如说前一题,整数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数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后一题,先考虑整数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几种,那小数部分怎么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数部分就变成了一样大了,要比小数部分4比几小。。。。。。
比小数,先要比整数部分,然后再考虑小数部分。
教学“你知道吗?”:
重点理解“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即我们前面上课讲的“0。()=”
了解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法来表示小数;了解小数的演变过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数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问:学习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
(可能再过若干年,小数又会变成新的模样,
这些变化是使得小数看上去更加简便易懂。。。。。。)
课后小记:
书上的第107页的思考题,难度过大了,很多学生看见题目后都不知道怎么下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刻意的讲解我觉得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我觉得思考思考题应该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学生能自行解决,更多的是有点模糊的感觉,这时老师的讲解可以让他们茅塞顿开,才是有效的,而这道题我觉得对学生而言太难,反而学生会没有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在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学生状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三年级数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9÷3 5×3
20×4 80÷2
400÷2 30÷3
2、计算并且验算
56÷4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展示
三年级(1)、(2)两个班共捐书256本,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
(1)齐读题目,并指名说已知条件与问题。
(2)、要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应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256÷2)
(3)教学用竖式计算256÷2
①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在本子上试算。
②师指名板演并尝试说计算过程。
(4)、师生共同交流算法
①除。用2个百除以2,商1一个百,1写在百位上
②乘。用口诀“一二得二”算出商1个百乘除数2等于2个百,写在2个百的下面。
③减。用2个百减去2个百等于0,后面还没除完,不写0。
④查。检查余数0是否比除数小。
⑤放。把被除数十位上的5放下来继续除
(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5)指名2-3名学生讲算法
(6)、师;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在练习本上验算一下。(指名板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口答。
(二)、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①、②并验算。
432÷2 522÷3
(请二个同学板演并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小结计算方法。
(四)、出示课件(第二条信息与问题)
三年级5个班捐了857本书,那么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还余多少本?
1、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比较与前面几题的不同点。
3、师:算式857÷5=171……2,这个结果对吗?我们用前面的方法进行验算行不行?,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交流汇报。
4、148×4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
要怎样才能等于被除数呢?(加上余数2)为什么?
5、师小结①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和除数的'乘积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②没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在对除法验算时,一般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加上除数。)
6、口答。
(五)、练一练
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④并验算。
635÷3
生独立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后老师讲评。
(六)总结:大家通过学习知道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出发: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讨论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原本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分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同时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分数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建立分数的表象,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建立分食品使学生感知在平均分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要表示这样的结果就要改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对半个蛋糕表示方法的研究,通过用不同方法表示半个蛋糕,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优化,渗透优化是数学研究。
三、通过折纸表示一张纸的.1/2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折的方法不同、一半的形状不同,但是才可以用1/2表示,再通过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意义。
四、通过让学生研究:还可以表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白通过折纸不但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2,还可以表示1/4、1/8、1/3……拓展分数的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充分理解1/2的意义。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年级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好玩吗?(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生画图表示。
2. 介绍天平
师:天平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音: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平。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平衡时,表示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 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东西去看望他。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买它吧。”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平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小兔试了试:“我也不行。”正在他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对呀!叔叔的主意好。”他俩高兴地说:“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平衡游戏开始了。“我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平衡了。”“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老牛,我们四头小猪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臭鸭子,你才比我轻呢!我还不想和你玩呢。”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架:“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三、拓展内化 解决问题
师: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习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吗?”“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等量代换游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胡萝卜→1棵白菜=?胡萝卜
(54) ← (9)
四、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四.5)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各位老师下午好:
早上听了3节课,下午还要听我们的教学体会,大家很辛苦。首先要感谢雷老师给我创造一次与大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感谢教导处和我们四年级每位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午我要讲的是第1、3、6、9四个单元的实践与体会,希望能有所帮助,我们先看。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浏览
1、位置与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有必要了解一下主要教学目标:
认识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的路线。
2、教材中安排了5个例题和2个练习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体系
再一下本套教材对“方位”的编排体系,在第一册课本第18页学习序数第几时涉及到“左右”的方位,在第102页的思考题中提到了“前后面”。
第二册教材第一单元《位置》中,学习“上下、前后、左右”,如把这“上下、前后、左右”3组相对方位综合在一起的话其实就是三维空间,《找位置》中的第几组第几个其实就是渗透二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而本册教材要认识的八个方向和看地图的知识,就要借助前面的知识学生对八个方位的认识。同时又是为后续学习服务。第八册教材中编排了“东偏北30度方向的1千米处”,是在本册八个方位的基础上加上“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参数来确定一个点。这其实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极坐标内容,另外与位置与方向有关系的还有:第四册的《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两个阶段第三册的“观察物体”(实物);第九册的“观察物体”(立体图形)。其他学科上象第一册语文课中有一首《东南西北》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在第五册的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已接触到“地图上的方向”。了解这些内容也许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下面来谈谈本单元的教学思考。
二、教学思考
1、对主题图的想法
课本p2,呈现的是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因为我们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场景不熟悉,且现在还看不懂平面图,教学时建议把主题图换成学生熟悉的本校校园图。等教完本单元内容之后,再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描述图中各建筑间的位置关系。
2、认识“东、南、西、北”(例1)
这节课早上已做了精彩的展示和点评。
3、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
(掌握好例1的知识,例2、例3可以整合成一课时来上)。
例1主要是实际情境中的“东南西北”,例2是从地图、抽象、平面的概念上认识“东南西北”。学习例1时,学生已经熟悉校园内四个方向的建筑物。也知道了四个方向的排列特点。教学例2时,只要求学生画出校园四个方向上的建筑物就可以了,画图时最好四人小组不同方向坐,因为一般孩子画图时他面向哪个方向,就会将那个方向画在纸的上方,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东、有的孩子把上方定为南,各种情况都有。只要建筑物与方向相对应,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排列的都是可以的,其实建筑施工平面图上有时不是将上方定为北的。而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统一上方定为北。学了例2后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以后画平面图或看地图时一般要面朝北,这样能使图上的方向与实际的方向一致,不管是画、看地图会更方便、更清楚。例3的教学是让学生运用例2所学的4个方向去描述一个连续的一条路线,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心点(参照物)在变化,去体育馆可以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在练习中要让学生体会同一物体针对不同的参照物所在的方位也不同。(如图中书店在...).做一做路线的描述要“方向+距离”。练习一有两个方面1、2是生活中的方位(教室、自己房间四个方位上的物体),地图上的方位第3、4题,第3题标出北。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描述行走的路线(八个方向)
例4、例5认识八个方向和描述行走路线与前面例2、例3的编排基本相同。
例4只不过是在原来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再添上其他的`四个方向(课件),这里有学生说“东北”“北东”习惯性的说法。再认识指南针帮助理解记忆八个方向,最好让学生也做一个方向转盘。
教学例5时先利用例5的图复习一下八个方向,以动物园的中心为中心点,说说各动物馆分别在什么方向,再解决去熊猫馆怎么走?这里体现行走路线的多样化,同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一下怎么走较合理?(优化)。
做一做中公交车行车路线的描述,要注意中心点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在转折点处标上“十”字有利于中下生的准确辨认方向,描述从火车站--动物园、从动物园--火车站的行车路线。
5、几点尝试:
1)自制“指向盘”,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虽然学生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早晨,面对太阳,你的前面是(),后面是()......”前后相对相对学生没问题,但要准确说出左边是(),右边是(),就有难度“。部分学生就束手无策,其实这类问题对我们教师来说有时也要想一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制作”指向盘“,利用”相对性“+”顺时针“转动”指向盘“等手段帮助学生辨别方向效果好。教学时我们组每位老师自己也做一个,上课是贴在黑板上.
2)描述方位与行走路线时,要求学生指出参照物(中心点)。
物体所在的方位,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性。教学中学生对”()在()的()面“。这类问题错误率很高,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八个方位的知识掌握不好,而是对这种句式表述,到底以谁为中心不理解,学生往往是在图上先找到第一个物体以第一个物体为中心再去找第二个物体的位置,这样与题意恰恰相反。所以对这种句式要告诉学生要以第二个物体为中心,并且在这个中心点上画上”十“字。另外在描述行走路线时,让学生在转折点上也标上”十“。熟练以后,自然就形成空间表象。
如(课件)
3)丰富练习的形式与内容
a、在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和辨认方向(如:在校园中、教室、家中、街道路标上辨认方向),(数学--《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
b、在游戏中练习(如:交警指挥交通、蒙眼指方向、找方向等)
c、向学生介绍练习站
d、学会看所在城区的区域图(教室里贴一张本地区的城区区域图)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 2×3=6 30+6=36
方法3:列竖式 1 2
× 3
3 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
○○○○○○○○○○ ○○
"3" 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 2 3 1 2 3
× 2 × 2 × 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 2 □ 2 □ □
× 3 × □
□ □ 9 8 □ □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 2……因数
× 3……因数
3 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 1 1 2 2 4 1 3 1 1 2
× 3 × 4 × 2 × 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旅游中的数学”中“快餐店”这一具体情境,体验到日常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丰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拓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小数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已经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而这节课,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之一――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快餐店的情境图,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解决现实问题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选择创造一定的数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合作学习的群体意识。这样一来,就留给我们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与本县同类学校比较属于中等水平。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特别是对于生活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他们尤为喜欢。几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我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小组合作的意识。《标准》总体目标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这就导致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时,以“介绍菜单、合理的点菜、配菜、定价位”为情节,对各个环节进行串联,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课堂实录(一)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快餐店的店面图。
(二)介绍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
生1:本店有拌豆腐、土豆丝、炒芹菜……(只介绍了菜名)
生2:我觉得我能说得更好、更全面。顾客您好!本店现有凉菜拌豆腐3元、土豆丝4元、水果沙拉6元;热菜有鱼香鸡丝7元、炒芹菜4元,……(此学生不但报出了菜名,还报出了价格。)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还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本店最贵的菜是鱼香鸡丝,的是拌豆腐。
生2:我发现土豆丝与炒芹菜的`价钱一样。
生3:我发现各种饮料的价格都一样。
生4:我还发现水果沙拉比烧茄子贵一些。
……
(学生意犹未尽。)
(三)合理点菜
1、顾客1
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老师应该要一个水果沙拉,因为能美容,还要鱼香鸡丝有营养,再要一个烧茄子、一瓶饮料、一碗米饭。一共花21.50元。
生2:太浪费了吧!刘老师吃得了吗?我认为刘老师应该点一个鱼香鸡丝、一碗米饭、还有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一共花10.50元,比生1的便宜。
生3:我知道刘老师喜欢吃土豆丝,所以要一个土豆丝、一碗面条、再加上一瓶果汁,一共花8.50元。比他们的方法便宜一些,也很合算。
……
2、顾客2
(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生1:我家有三口人,我要点一个水果沙拉、一个鱼香鸡丝,还有一个土豆丝,外加三碗米饭、2瓶果汁、一瓶汽水,一共花27。50元。
生2:我家也有三口人,我和妈妈都喜欢吃土豆丝,所以我们要一个土豆丝花4元,爸爸爱吃豆腐,我们再要一个拌豆腐3元,再加上3碗米饭,每种饮料来一瓶,一共花17。50元。
生3:我们家是第一次来本店,所以我每一种菜都要一个,一共花……(还没有等生3说完,其他学生已经着急地站起来想打断他的发言。)
生4:我反对生3的做法,快餐店的菜这么多,你每一种都要,你们一家吃得了吗?太浪费了吧!
生5:我也有同感,假如你们是为了尝一尝本店的菜,你们可以分成几次来,每次点不同的菜,就可以了。
生3:好吧!我接受。让我再想一想。
生6:我家有4口人,所以我要点4个菜才够吃……
……
(四)新菜定价
师:李叔叔在经营快餐店的同时,顾客都反应肉食太少了。于是,他就加了一道辣鸡块的菜。这个菜色香味美,比鱼香鸡丝的本钱要高一些,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卖多少钱?生1:我认为这是新菜,应该便宜一些推出,所以定价8元。
生2:我认为它的本钱比较高、味香,所以定价12元。
……
师:根据大家的定价,假如在刚才你们一家点的菜上减去一个菜,再加上这个菜的话,你们要花多少钱?
生1:我们一家要花的钱是27。50―6=21。50(元),21。50+8=29。50(元)。
生2:17。50—4=13。50(元),13。50+12=25。50(元)。
……
(五)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生1:为了吸引顾客,我们小组认为三菜可以是:鱼香鸡丝、水果沙拉,烧茄子,再加一个三鲜汤。
生2:我们反对,假如这样配菜的话,快餐店肯定要亏本了。我们小组认为三菜一汤应该是,土豆丝、鱼香鸡丝、炒芹菜,再加一个紫菜汤,正好20元,这样能保证不亏本,也能给顾客赠送米饭。
……
(六)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出示口算题卡):
30×450×5300×7200×860×4
32×325×242×223×311×8
2.指名让学生说说30×4、200×8、42×2的口算方法。
(二)学习新知
1.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例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
(2)观察主题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发现每筐装15盒草莓,买了3筐,一共有多少盒?
(3)怎样列式?15×3
(4)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
10×3=30
5×3=15
30+15=45
预设2: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再用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最后再将两个积相加。
2.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
(1)分组进行讨论150×3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交流,汇报各种想法:
150×3=100×3=300
50×3=150
300+150=450
(对于学生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3)学生独立完成P41/做一做,然后在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15=144=156=234=
1105=1404=1506=2304=
(4)观察:上述算式中,一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末尾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整十数乘一位数时,先把因数中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积的末尾添上1个0。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四)课后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11-08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9-08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10-0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4
(精品)三年级数学教案04-12
三年级数学教案:《乘法》04-11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文案01-06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