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古诗》的优秀教案

《古诗》的优秀教案

时间:2024-09-17 06:17:33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1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

  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⑴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⑵考虑: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同学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⑶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⑴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⑵考虑: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⑶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丰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考虑:

  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

  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同学理解包括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4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5

  ★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古诗两首》的优秀教案6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村居优秀教案02-02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11-16

【优秀】《古诗两首》教案04-14

古诗村居优秀教案(范例3篇)07-23

《古诗》教案03-07

《古诗》的教案05-31

古诗的教案03-15

古诗《示儿》优秀教案(通用11篇)10-18

古诗《草》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