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的教案1
三种不同使用说明了什么 江苏太仓市南郊中心小学 矍金龙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此板书刊登于《小学教学》(l9xx年11期)上。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 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
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同时板书:“赞”。 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 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白杨的教案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xx”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xx”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xx”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问号”。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煇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齐读。
⑵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白杨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的教案4
《白杨》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的自己的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 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 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白杨的教案5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白杨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会组词运用,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抚摩、边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边疆建设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大戈壁: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这种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种植物能顽强地生活着,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高大笔直,生命力强,不讲究生存条件,哪里需要哪里生根,还可以防风固沙。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和白杨的好奇之心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等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及对新词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形,如“疆”字不要丢掉了“土”字,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新词,如: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漫天黄沙,天和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很不一般。本文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中的白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一列火车上,两个孩子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白杨展开讨论,并引出爸爸的.一番意义深刻的谈话的事。
(2)找出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划出来,说一说。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请同学回答。 总结: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孩子们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意,他们只知道新疆很远,爸爸妈妈要到那里工作,还要带他们一起去,他们将来要一直生活在那里。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四)再读课文,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白杨的教案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1)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2)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①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②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③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B案,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杨的教案8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 生齐说)。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
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师:咱们星火小学五⑵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身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
直
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就是向来。
生:是一直以来。
师:看来白杨树向来就这么直,一直以来就这么直。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个别读、齐读。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生:我从“哪儿需要它,它……长出粗壮的枝干”中的“哪儿、哪儿”知道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相机板书:
生命力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咱们把这里的“哪儿”换成一个具体的地方好吗?(生齐说好)老师先来说,(相机CAI出示)在气候适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啊!白杨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还有谁说?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瞧!这个同学说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词,句子就变得更具体了。
生:在草木丛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在荒芜人烟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因此,我们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齐说。)
师:白杨树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哪儿……哪儿……”这个词读得特别好,让人感觉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生:读。
师:这真是一株无论在哪儿都能很快的生根发芽的白杨。
生:读。
师:读得简直比老师还要好,听了你的朗读,我们脑海里仿佛浮现出屹立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来,让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全班齐读。
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不论遇到风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中的“不论……不论”体会到白杨树很坚强。
师相机板书:
坚强
(师CAI出示句子。)
师:同学们,咱们假设。
(师引读,生接读。)
(师)遇到风沙,白杨树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雨雪,白杨树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干旱,白杨树仍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遇到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因此,不论遇到(生)风沙还是雨雪,(师)不论遇到(生)干旱还是洪水,(师)它总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请看,这就是坚强不屈的白杨。
(相机播放画面。)
师:刚才看画面时,有很多同学发自内心地赞叹:呀!白杨树简直太坚强了,就像坚强的卫士。 谁想把自身心中的赞叹读出来?
生:读。
师:这是遇到风沙时的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不动,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
生:读。
师:你注意读好了“不论……不论”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坚强。
生:读。
师:你读的是遇到干旱时的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让坚强的白杨再次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始终那么坚强不屈,这就是白杨的品格。请同学把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来”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的直立挺拔。
生:读。
师:你读出了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极强的小白杨巍然挺立在戈壁滩。咱们时刻要注意积累语言,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还不能背的同学可以偶尔看看书。
生:积累语言(背诵)。
师:有很多同学能把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背下来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绍”换个词呢?
生:换成赞美。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师CAI再出示难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让我们联系上文白杨的特点,联系下文的“三个知道”去读书,透过字面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请大家默读课文,考虑: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达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生: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朋友们不知道什么?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
师生合作读:(生读)他们只知道……(师读)他们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吧!相信可以协助你们了解爸爸的心愿。
(师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
师:昔日荒凉的戈壁滩建设得如此繁荣,想象一下,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身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小朋友们来呢?
相机板书:
建设边疆
生:他想让自身的小朋友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师相机板书:
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动摇。爸爸想让自身的小朋友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这个句子你们会读得更好。
(CAI再出示难句。)
生:个别读、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自由读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深思?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爸爸第一次深思是在想过去,想自身,想千千万万和自身一道建设边疆的战友。这一次他又在深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身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呢?
生:他在担心,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身。
师: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生长起来时,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生长,他对自身的小朋友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生:也就是说建设者们不只自身终身建设边疆,乃至于他们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都扎根边疆。
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板书:
无私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卫士。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让我们再次感受儿女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真心、信心和决心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配乐)。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爸爸借白杨(板画)表达自身的心(板画),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达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身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小朋友一定会在边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生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星火小学五⑵班的三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生长。
师:让我们带着各自对白杨的情感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白杨坚强的赞美。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边疆建设者们的无比敬佩。
生:读课题。
师:你读出了对儿女们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带着各自的情感齐读课题。
七、课后作业
1、课后欣赏歌曲《小白杨》。
2、背诵12~16自然段。
白杨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⒊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习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⒉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⒈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习第一段、第二段
⒈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⒉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⒊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⒌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⒍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⒈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尚昆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白杨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联系其他意象,感悟喻义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关于白杨,著名作家茅盾有过这样的文字“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在北方小城里的诗人王学忠看来,又蕴含了哪些情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诗文解读
(1)入题悟境。一是白杨,二是雪。解题,雪为环境;白杨,形象集中者。在雪里的白杨展现了自己怎样的风姿?
请朗读全诗,找一找直接写白杨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光秃秃的白杨树?一群裸露的脊梁头顶茫茫上苍?长矛利剑脊梁。
光秃秃?裸露?长矛利剑?脊梁
外在形象:写在风雪中光秃秃的枝干,不是万树银花,而是经历磨难之后萧条突兀。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内在形象:由长矛利剑感受到冷峻尖锐,不被风雪摧垮,就在风雪中傲然挺立,哪怕枝干已经光秃,但是,只要树干不倒,就要挺直腰杆。
(2)树无脊梁,看到白杨树的人有脊梁。沉寂一冬的树或许可以等待来春,人会不会在“风雪”中重生?
讨论:风雪?脊梁?白杨——象征意义。
学生范例:白杨既不单单是一棵树,那脊梁就是像白杨一样有铮铮铁骨的人的身体和精气神统一,他不屈——即便是被风雪摧毁的体无完肤。风雪愈猛,愈保持自己的风骨,雪可以使大地一片苍茫,我残损的身体依然保留着白杨风骨!诗人可能感觉到了像风雪一样的残酷的环境,但他认为人必须挺直脊梁,要像白杨一样在苍茫寂寥的原野用所剩不多的光秃秃的枝干,展示自己迎霜傲雪顶天立地的生命硬度和力量,做个硬汉。
(3)体会一下,说一说你感受到的诗人内心的情感。
范例:对风雪无情侵蚀白杨的愤懑;兀立风雪之中,对那些不断给人们带来祸害的人的藐视;在寒风怒雪中依然喊着沉寂不是死亡,抗争到底的坚定执着!
3、再读,加入自己的情感。
4、作业
结合生活,选择一至三个意象进行仿写。
附:雪中白杨
光秃秃的白杨树
一群裸露的脊梁
长矛般兀立风雪中
头顶茫茫上苍
长矛利剑脊梁
雪花纷纷扬扬
千里沃野墓穴般沉寂
沉寂不是死亡
白杨的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白杨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后,简单介绍白杨这种植物的外形、生长条件等。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2)按照“车外”、“车内”、“车外”把课文分成三大段。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的《太阳》《鲸》这些以物为标题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教学步骤的学习目的`,一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初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二是开始区别单纯状物的文章与本课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的区别。不过在这里,不宜区分过细,只在点明本课文虽以“物”命题,但并不是在写“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功能等就可以了。
三、学习第一段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有哪些描述值得注意?
在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有两处描述,一是对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二是对白杨高大挺拔的身姿的描写。抓住这两点描述,引导学生理解
①戈壁的恶劣环境与白杨的秀丽身姿形成鲜明对照;
②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高大挺秀)这两点的理解关系着对全文的理解。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表现并体会大戈壁的“四无一黄”(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天地没有界限;到处一片黄)的恶劣环境。
四、学习第二段课文(第5—17自然段)。
(1)默读课文,按照不同的内容把本段分成三层意思。
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从学生的争论中,提炼出“高”“直”这一点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然后用精讲分析的方法,一句一句地理解爸爸的话,概括出白杨树的品格特征。到此,“树”可以说讲完讲精了。
本段可分成的三层意思是:①孩子们的争论(第5—13自然段);②父亲的介绍(第14自然段);③孩子们的理解(第15—17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层,要读出孩子们争论的劲头。思考:在孩子们的这一段争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征?
在第一层中,孩子们的争论虽然是天真幼稚,但也说出了白杨树“高”“直”的特点。不过也说明孩子们只看到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并没有形成深层的认识。
(3)默读第二层,这个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讲了几句话,讲出了哪些特点?
这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爸爸一共讲了三句话,各讲了一个特点:①白杨树直而高大;②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板书:因需要而扎根);③不管遇到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屈服(板书:遇困难更不屈)。
这一段,爸爸的介绍,已经解及了白杨树的内部特征(白杨树的品格),显然已经揭示了课文的深层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白杨树的性格。
(5)默读第三层,重点理解第16、17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怎样理解爸爸的讲话?
在这一层中,作者把孩子们的理解分别写在两个自然段中是一个精心的安排。第16自然段写了孩子们对“人”的了解(爸爸、妈妈建设边疆的情况);第17自然段写了对“树”的理解。在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结合第15自然段提问: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理解爸爸的讲话?
引导学生用“先分后合”的方法,两次学习课文的第16、17自然段,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树”与“人”的类比关系,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孩子们未能理解爸爸讲话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人”和“树”分别单独地去理解,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虑。
(6)再次让学生默读第16、17自然段,要他们把这两段互相对照,联系起来理解。
这样理解的结果: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边疆的建设者,就像生长在边疆戈壁上的白杨,这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在这儿安家了;他们不怕困难,就像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现在他们又带自己的孩子来作第二代边疆人。
(7)教师讲述:“作者在这里没有把‘人’和‘白杨’的关系明明白白地讲出来,弄得孩子们也不好理解。我这里改写了一段,用它代替课文的第15、16、17三个自然段,大家听一听这样写是不是更明白一点。”(读教师改写的一段文章)
这段文章是:“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也能很好地理解:爸爸说白杨树能够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扎根生长,是告诉孩子们老一辈人服从祖国的需要,离开家乡内地,来到戈壁建设边疆;爸爸说白杨树不向艰苦、困难屈服,是在讲这些边疆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克服重重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他们永远像白杨一样,不屈地挺立在荒凉的大戈壁上,永远那么正直、那么高大。”
教师读了自己改写的文章,意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之后,再认识、体会文章的表现方法,并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地理解“爸爸的表白”,也就是把文章中心思想用“改写”这种方式,直接明了地揭示了一下。
读后提问:这样写不是更明白一些吗?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写虽然使人一读就明白,但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使文章太显、太露、没了味道,而作者那种写法既能发人深思,又符合兄妹俩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思维方法和理解水平。
五、学习第三段课文(第18自然段)。
指名朗读,提问:爸爸为什么望着小白杨忽而沉思,忽而微笑?使学生理解到,这里的小白杨象征着边疆人的后一代,象征着爸爸的两个孩子。他们也来到边疆戈壁,继承父辈的事业。(板书:小树成长)爸爸想到这里(沉思),由衷地笑了。
六、总结课文。
教师结合板书讲述:白杨是边疆的树(板书:边疆树),爸爸他们是边疆的建设者(板书:边疆人)。这篇课文作者借写边疆的白杨树,来暗喻边疆的人。而白杨树的品格,就是边疆人的精神(板书:借物喻人)。
总评
《白杨》一课教例的主要着眼点是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树”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讲课一开始到授课结束,教师始终在一步一步地努力完成。
本教例中,教师对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认知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认识方法
第一大段教师要求学生在听读中自己发现值得注意的描述(荒凉的戈壁与秀美的白杨),以及这两种描述的强烈反差,并从这种反差中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大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全段的结构(实际上是对段的整体认识)。这是对篇幅较大的段落行之有效而条理分明的认识方法。接着又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认识文章中心关键所在部分,运用“各个突破”和“联系思考”的方法两次认识“树”与“人”的关系,就此突破了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又用“对比”的方法回照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
第三大段,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轻描谈写”地点破了小白杨树的喻义。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认识对象,或轻或重、或浓或淡、或详或略、或明或暗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既引导学生完成了认识任务,又给他们示范了各种认识方法;既重视了认识结果,又重视了认识的过程,显示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机智。
白杨的教案1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白杨的教案14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4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浑黄一体、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难点是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二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三自然段到第十五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部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
来讲讲我上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致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我出示两个关联词;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进行造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3至15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_____,还是_____,他总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_。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投影展示当年边疆建设者老照片和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图片)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想起了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感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相信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建设美好的边疆。
(五)、课外拓展
向学生推荐阅读艾青的诗歌《帐篷》,以及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下阅读时,能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板书设计如下: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3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小白杨 正在成长 孩子
白杨的教案15
具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 介绍( ) 抚摸( ) 分辨( )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 清晰( ) 动摇( ) 软弱( )
消失(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的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教案10-25
《白杨礼赞》教案02-04
关于白杨教案06-06
《白杨》参考教案03-06
关于《白杨》教案03-15
《白杨》的课堂教案02-02
白杨礼赞教案08-28
白杨的教案[推荐]01-28
《白杨》教案优秀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