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14 10:3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锦集[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当世界还小的时候一切事物都像幼稚的孩子一样,要学会想要做的事情,最终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因此变得和谐美好。课文轻松活泼、通俗浅白的寓言,编织出世界之初简单、自由、和谐的生活。课文的.最后思路突转,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纪”“必”等14个生字,会写“世”“界”等9个字,会写“世界、学习”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奇妙的想象,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根据提示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续编故事。

  三、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先用谈话法引入新课。如用当你小时候学习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交流生活的趣事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整体活泼轻松乐趣。细讲课文选段,指导理解重难点。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思考,自主学习。老师在细讲分析了一个部分后,鼓励学生参考老师的方式,自主学习,争当小老师,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四、说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互相交流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第一次学习某样本领时的样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2.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要求学生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将课文句段读清楚,了解课文大意和结构。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提到了哪几样事物学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会的?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不会割裂课文。

  3.精读课文,突破重点。细读课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随机教学。课文的结构打乱对理解课文并没有影响,如果打乱课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有益处。

  如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是怎样学习的?它学会了什么?太阳为什么学唱歌不成功?理解“粗糙”的意思。想象一下,太阳还可能尝试过做什么?仿照文中语言说一说。在详细讲解一段后,后面的可以采取鼓励学生来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课文的细解,老师抛出重点相机纠正。

  4.指导朗读。课文构思新奇,充满儿童情绪,表达上很有特点,将月亮、太阳拟人化,语言有如孩童般快乐与自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理解完课文后对课文有一个复习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 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六、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吃粽子等节日活动。

  (二)检查预习,引导初读。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还词入文,再分节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

  (三)重点品读,理解感悟。

  1.学生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教师朗读第一自然段。解释“盼着”一词表现了外婆渴望“我们”回去的心情。

  3.教师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粽子带有一股清香,吃起来又黏又甜。和我们刚刚吃的粽子一样。)

  教师讲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更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粽子的样子。

  4.教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学生回答: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教师讲解:外婆让“我们”把粽子分给邻居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这样大家都能感受到幸福和喜悦。

  5.教师朗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讲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通过教师对屈原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教师设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有哪些传统习俗?学生踊跃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7.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全篇课文的阅读都要带着幸福喜悦的心情。

  8.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在本环节,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培养。本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读通的情况下再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端午节传动节日,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7个生字。

  2.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书空,记住笔顺。

  3.怎样写才好看?学生交流写字的要领。

  4.师范写,生练写,再投影作品展评。

  在写字教学时,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展示平台,我一笔一画地来教学生书写。虽然这样的书写速度很慢,但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

  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影像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影像资料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一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请看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 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接着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听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通过同学们的读与找,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我则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并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小学语文说课稿5

  一、利用巧妙:说教材学情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每篇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这篇文章有几个巧妙之处。巧妙之一:文章所写时间是秋天,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恰好是秋天,便于学生理解两个关键词“秋天”“怀念”。巧妙之二: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正好让学生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地来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巧妙三:进入初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从脆弱走向坚强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热爱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自主学习:说教法学法

  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安排的教程由易到难,以学生找画面为突破口,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内心受到震撼,从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教学设计按照“说画面,理情节——感变化,明情感——探主题,明责任”的思路,步步深入,然后把揣摩语气、品味词语、标题分析、主题归纳等环节让学生自我揣摩与思考,教师相应点拨与评价。

  我认为像本文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和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文章的`学习以读为主,既有学生的泛读,也有老师的指导阅读,还有分角色朗读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读中领悟主旨,内心能有些许收获。

  三、紧扣线索:话板块教学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

  (一)充分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情感。

  课前预习不是泛泛地读,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不管上课时间有多紧,必须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自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然后介绍作者,了解有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虽残疾但成就很高,更突出文中的事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再介绍文中关键人物“母亲”,从作者人生经历中感受母亲伟大。

  预习中还布置了思考题,既是对预习的检测,也为后面的老师新授做好准备。

  (二)指导朗读,进入师生互动,探讨情感变化。

  这是课堂的新授部分,这一板块分为四部分。

  1.说画面,理情节。

  初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文中共有哪几个画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个学生能自主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它作为突破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概括时可能不会很全面,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全。

  2.感变化,明情感。

  这一部分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概括。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由开始的暴怒无常到最后自己坚强起来。

  3.探主题,明责任。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讨论“母亲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母亲遇到困难,自己做坚强的母亲,也想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母亲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儿子坚强。第二是抓住文中的一处语言“好好儿活”进行理解,从易到难,先让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然后分析开头段和结尾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前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坚强,最后是儿子明白母亲的含义,准备坚强生活下去。这部分除了分析外,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让学生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

  4.赏菊花,探写法。

  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只需点到为止,不用深讲。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两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当时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要那么迫切的带作者去看菊花?秋天的菊花与其它花儿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安排由浅入深,由画面到情感再到主题,最后探写法,重点在第三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但又环环相扣。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关键时刻弄清重点。

  (三)以退为进,静看小组展示,发挥学生作用。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模式已经让学生困倦,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教学板块设计了“小组展示”这一环节,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检测课堂效率,更可以把这些可讲可不讲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消化。设计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朗读指导;第二,字词品味;第三,标题分析;第四,主旨归纳。

  (四)读写结合,尝试思考延伸,剖析自己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写下来,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四、经典美文:谈学习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是对自己情感的洗礼。人要能客观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只是凡夫俗子,身边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同时,作为一个母亲,我也深深明白,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

  同时,我在教法上也有很多收获。譬如,找到一个突破口很重要,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突出重点。又如,整个课堂思路要清晰,语文课很忌讳老师闲扯漫谈,重难点把握要恰当。再如,那些可以不需要老师来处理的事情交给小组展示就好,既能训练学生,还能调动课堂气氛。还有,语文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老师适时指导朗读,会指明课堂方向,变换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受益匪浅。

  教好这篇文章,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逝去的史铁生最好的怀念!

小学语文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9《掌声》这篇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包含了字词句篇的掌握和揣摩,也包括了感知与理解文本所蕴藏的人文精神。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应该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祖国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间的互动与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情感。

  《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生动地叙述了身患残疾的小女孩英子有一次不得不在全班同学的目光中上台讲演讲,但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从忧郁自卑走向开朗乐观的一个感人故事。课文以小英从自卑到乐观的情感变化以及同学们的掌声两条主线贯穿全文,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信任与关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的语言朴实,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令人十分感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掌握以掌声以及英子的情感变化为主线的写作手法。

  2.过程目标:运用朗读、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语以及人物的语言、心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目标:理解爱的力量,懂得鼓励需要鼓励的人、关爱需要关爱的人,深出自己的友爱之手;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关爱。

  本节课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掌握字词,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内容: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同学间的关爱,获得情感共鸣,提升情感认知。

  一、说教法

  从“英子的变化”切入,通过英子的变化产生了疑问,进而延伸到掌声。教学过程由“走近英子,了解英子”——感悟掌声——升华掌声——课外拓展”的环节组成,突出了掌声。

  二、说学法

  学生在思考、朗读、阅读、小组交流中体会掌声,体会情感,内化情感。

  师:昨天老师读了《爱的小诗》这首诗歌,被它深深地打动了。现在,你们谁愿意来读一读呢?读得真好,读出了感情,大家能给他一个鼓励吗?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赞扬他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这样包含着鼓励与赞赏的掌声对我们来说,是很多的。今天,让我们走进《掌声》这篇文章,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1、把握字词,做好铺垫。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

  2、全班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1、全班集体朗读课文。要求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文中通过哪几部分棉写了故事的发展变化?要求学生在书本上划分并回答。

  3、理解课文,语言训练。小组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复述各段落的主要情节,串接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4、设置疑问:在故事中,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学生回去思考。

  三、指导书写

  1、写课后的生字词并掌握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听写文中生字词,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2、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英子的'故事,也看到了英子身上的变化。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英子,更全面地去了解她。

  1、提问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英子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英子后来又变得怎样了?接下来学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理解重点词“默默、总是、早早地、最后一个、忧郁”。

  2、学生自主疑问: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英子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在英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提问:“终于”表明了什么?

  2、对,她内心挣扎了很久,她并不想上台讲故事,但新来的老师不知道她的情况,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上台讲故事。当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时,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有问题想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谁能告诉老师?

  上去还是不上去呢?英子耳旁有两个声音在嚷嚷:一个在说上去吧,另一个则说不要上去。你们认为英子该上去还是不上去呢?教师要求男女生组成两只小小的辩论队,男生是正方,女生是反方。开始辩论,各自说说上去与不上去的理由。

  3、师:大家各有各的道理,都说得很不错。英子是怎么表现的?谁来找找这句话并读出来,要有感情地读出来。出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

  再次提问朗读,要求读出犹豫的心情。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英子为什么犹豫呢?

  对,英子很不自信,她没有勇气,心里很矛盾,所以她犹豫了很久,大家试试一个成语来表达英子的矛盾,这个成语是回答得真不错,英子太犹豫不决了,她的动作是慢吞吞的。

  4、出示句子: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师:看,同学们饱含着鼓励的目光;听,多么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很感动,老师看到了,你们也看到了。如果此时你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如果你是班上的同学,你又想说什么?现在请你们来扮演英子和班级同学,先想想看要说什么。

  提出问题: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听了英子和同学们真实的感人的话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用什么来鼓励英子?那么,这掌声代表了什么?生答,师相机板书。

  4、学生齐读:“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热烈的掌声。”

  提问:这次的掌声又包含了什么呢?

  讨论:英子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对于对待象英子这样的人,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训练语言:老师代表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向大家说声: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与鼓励!你们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吗?把老师当作英子,对着英子说出来吧。

  1、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学生质疑: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里的“一摇一晃”跟前面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英子的情绪又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使英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呢?

  3、白了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了吗?英子在这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这两次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拓展,爱的升华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几年后,英子给我来信,信中说道:我永远不会….

  提问:从英子的来信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对,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骨气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昂起我们的头来。下面请读课外文章《昂起头来真美》。

  小组讨论:

  1、什么事情让珍妮发生了变化?

  2、老师的那句话:“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让珍妮感受到了什么?

  3、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英子在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其实,不单单掌声可以让人感受到爱,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法去鼓励别人、关心别人。

小学语文说课稿7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习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习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习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习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习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小学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在家里》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识字一》这组课文的第三课内容。本课由一幅插图、一组表示家庭陈设、用品的词语和一篇反映学生晚上家庭生活的短文组成。文中的8种物品学生非常熟悉,但第一次认识合体字,且识字量相当大,这并非易事。

  结合我对教材的解读以及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考虑,本课的学习,我制定如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14个生字,认识笔画“、”和偏旁“提手旁”“三点水旁”“绞丝旁”等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多种方法自能识字。

  4、学做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由于识字写字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1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上、下、土、个”4个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句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正确流利地朗读,特别是理解“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中“笑”字的含义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并且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师生评议、鼓励欣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识字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我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我发现、自由练说、自我评议,同时采用同桌互说、小组合作拼贴、全班交流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具体说明如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教学伊始,我便以“老师要搬到新房子了,既高兴又发愁,愁的是不知该为新房子添置哪些家具和电器。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爱帮助人,也很聪明,帮我出出主义,说说我该买些什么。”(一听说帮老师出主义,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此时正是引领学生接触文本的最佳时机。)于是,在学生一一说出物品的名称后,课件显示8种物品的图片及名,于是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认读词语,学会生字

  学会八个词语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借助图与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图与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借助图猜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拼音。教学时,通过与词语交朋友、找朋友使学生读准字音。

  2、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3、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寻方法。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因此在指导认字前,我先让学生在即将学的生字中找一找自己已经认识的汉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给予积极的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4、《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识用结合,因此教学时通过乱字排列、组词使学生得到词语的拓展练习。

  (此环节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要识记的生字新词多次与学生见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既是教给识字的方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再次看图,练读课文

  这篇教材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十四个字,除了随图呈现的八个词语和八个生字外,短文中还要求学习六个生字,为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我便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学习课文。先通过观察图画,指导学生用“谁在干什么”的句式说话,接着出示课文,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以这样的句式:“爸爸妈妈笑了,说————。”“我也笑了,说———。”进行情感教育。并就此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家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要求爸爸妈妈给予评价。

  (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是学习这几个句子的难点。通过句式训练,化难为易,既帮助学生理解的句子的含义,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做个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

  在14个生字的巩固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游戏。

  1、四人一小组拼贴被拆散的生字的部件

  2、听故事《小兔家里来客人了》,学生听完故事后,说说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说说故事中藏着哪些今天刚认识的朋友,根据学生的汇报,逐一板贴词条:

  台灯 电视 茶几 沙发报纸送水果 笑了

  (爱听故事,好动好玩是低段学生的共性。在故事

  与游戏中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新词,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理念。)

  (五)写字指导

  关于写字,学生在前两课已接触过,也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而本课写字指导,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同时把字的笔画、笔顺做为重点指导。

  (六)板书设计

  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板书,我主要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以利于识记生字新词。

  左边是8种物品的图片右边是8种物品的名称

  附:《在家里》教学反思:

  《在家里》是学生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初始内容。本课要求识记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考虑到识字量大,而且学生刚接触识字学习,本课教学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游戏。如在复习巩固环节,我把所学的生字的偏旁和部首分发给各个小组,然后由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拼贴组合生字;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又动脑的游戏中,轻松、快乐地识记所学的.生字。又如,猜一猜,连一连:老大天天演戏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报纸、电灯、电视、电话”这4组词语,又理解了词义,真是一举两得。再如,在听《小兔家里来客人了》的故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做个尊敬父母,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2、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多识字。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善于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赏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真棒”、“这是你独特的识字方法”、“这个字你读得真好,奖你再读一遍”等使学生愿意识字,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3、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小学生有着非常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如,在读准8种物品名称的环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拼音教学,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兴奋性。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活动必须是为学生学习服务。本班学生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拼音掌握得不够理想,因而实际课堂操作与预设相差甚远。本以为,40分钟可以完成认识8种物品,识记“沙发”等8个生字,以及书写“上、土”两个字,但在去掉图片与拼音,让学生识字时,才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认识字。于是,我随即放弃了原先的预设方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教学。40分钟很快过去了,我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课自然不完美。尽管如此,可在课余时间,检查学生所学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超好。我想这一切缘于我对学生的尊重,缘于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开始养成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因而需要老师多个心眼,时刻关注,提醒。课堂上,我十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爱动脑,积极发言等习惯的培养。如,我提醒“你有一对金耳朵,你很会听。”“会听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因为认真听别人发言,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知识。”“瞧,这双小手举得多高,这是双有智慧的小手。”等激励性的语言提醒学生课堂上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当然,这节课不足之处比比皆是。

  1、导入环节不够简单,虽然创设那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及学习新知的需求,但较费时,以至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原因之一。

  2、关于新偏旁的认识费时太多,且每个新偏旁的教学平均用力,变得重点不突出。

  3、识字教学与表达、说话结合的不够。本节课过分注重识字教学,说话表达的训练实在太弱。

小学语文说课稿9

  《从现在开始》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这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所以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能正确认读“惯、眯”等九个生字及其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正确书写“第、期”等4个生字。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词语的意思。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为学生搭建多元感悟的平台,丰富学生自主体验的形式。3、情感目标: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到做事不能只想到自己,还要尊重别人的习惯,懂得在与别人相处时要关心他人、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词,能读出各角色的不同语气,初步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拓宽学生多元阅读体验的渠道,能为文中“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等处补上相应的动物语言,从中初步体会到“只有尊重他人,体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这一道理。

  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是本节课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拓宽学生多元体验的渠道,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验中读懂文本,领悟涵义,这是本节课追求的目标。

  一、 合理切割课时,拓展学生多元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对于所学的一切知识,学生总要通过自己头脑加工整理后才能消化、理解、吸收。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一遍课文,就让他们去说感悟,就容易把浮躁的风气带进课堂,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今天的课,没有选择全部上完,给学生留下一个不是悬念的悬念,就是希望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读书、感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多的机会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二、 用心搭建平台,拓宽学生多元体验的渠道

  1、情境+观察+评价+朗读,体验“猫头鹰的神气”

  情境教学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比如,在感受猫头鹰的神气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课文,“猫头鹰是怎样当万兽之王的?他发布了什么命令?”为学生的体验创设诱因,使学生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课文;接着指名试读,通过学生自己的'评价找到需要体验的点:“神气”选准了课文的语言因素。然后再一次让学生试读,通过教师的评价引领学生感悟到猫头鹰的神气,这是体验的第一层次;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猫头鹰的神气?”通过图画、语言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教师细心点拨,巧妙移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的引读,感觉也就更加出色,这是体验的第二层次;最后经过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表演读铺设台阶,这时候的学生朗读,包括齐读也就非常到位,对“神气”一词第三层次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在朗读中加深体验,在体验中完善朗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追求的语文课堂。

  2、想象+补白+评价+朗读,体验“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

  王国均老师认为: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或以方法指导学生不断提高填补‘空白点’能力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上的“空白”设置,是指教师要注意改变单向输灌、包办代替的阅读教学做法,根据阅读教学内容注意给出相应的问题,注意留出“空白”内容让学生去“填补”,去“发现”,做到“藏而不露,引而不发”。

  猫头鹰大王发布的命令,使小动物们“议论纷纷”。在理解动物们的感受时,我让学生进行换位想象,填补课文中的空白。“你同意猫头鹰的做法吗?有什么话,快和你身边的小伙伴说一说吧。你们都议论些什么?小动物们,快把你们的苦说出来吧。”由于走进了文本,把自己当作了森林中的小每一个小动物,因此,在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时,学生的体验就非常真实,感受就非常丰富,学生们就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爱说。在此基础上,再来读第二段的后两句,学生就读得投入,读得真切。

  3、实践+内化+反刍+朗读,体验“苦练”

  在教学袋鼠这一段时,为了避免教学流程上的雷同,在引领学生感悟“苦练跳的本领”的辛苦时,我让学生通过实践,进行亲身体验,模仿小动对们跳一跳,教师置身其中,如临其境,换位成高高在上的袋鼠大王,发号施令,使学生经过自身的内化对课文产生深刻的感悟,学生的感受特别丰富,思维异常活跃,朗读的效果自然也不在话下。

  4、质疑+探究+ 交流+存疑,体验“非常担心”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造成“问题态势”,即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而是精心组织,巧妙引导学生自己积极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小猴子上任了,你又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这么担心?”然后,展示小动物们非常担心的图片,使大家对猫头鹰和袋鼠当万兽之王后给小动物带来的痛苦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最后,存下四个问题的疑问,留下一个不是悬念的悬念,旨在为第二课时的体验开辟通道。

  三、 紧扣课题,让教师的语言成为加深学生多元阅读体验的阶梯

  张化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教师的情感引导是语文学习人文关怀的最重要前提和内容。”教师具有浓重情感的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既能入木三分得予以点拨诱导,又能催化学生的发现情绪。

  在本节课上,我努力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我怎么感觉不到狮子大王的威风呀?有点神气了,你更神气了,真是一位神气活现的猫头鹰大王;实在是太辛苦了,你瞧,你都瘦了。”教师不显山露水的评价,让学生深深明白,老师始终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情感线上,他们的体验也就会更加实在。在每一个环节的揭示或者过渡中,我紧扣课题,因为“从现在开始”,在课文中出现了五次,而每一次又各不相同,教师的引入,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了其中的差异。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内涵铺设了台阶。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研究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发明性地进修,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联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要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寄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周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发明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研究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研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激发,其研究效率就会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研究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研究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惯。

  四、说练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夸大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训练学生的据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2)动画演示小鸟周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

  (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竞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4)布置进修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惟。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起学生进修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效劳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一望无际

  看得多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见得少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去年的树》,具体程序如下:

  一、说教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它的朋友树却不见了。鸟儿在树根、大门和小姑娘的指引下,四处寻访,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的却是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童话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过之后,我们会为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纯真友谊而感动,会赞赏鸟儿信守诺言的品质,会产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鸟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懂得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理念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秉承这样的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说、悟,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促进师生、自我、文本对话方式的生成。

  五、说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品读开头,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感情——品读结尾,多元感悟——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

  1、品读开头,进入文本。

  在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天天”体会,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鸟儿和树和谐生活的情境,播放背景音乐《夜莺》,让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情境中,在读中让学生感受鸟儿和大树之间的深厚情谊,

  2、品读对话,体会感情。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接着我有意设疑:“大家读得都挺好,就是有一个人没有读好,知道是谁没有多好吗?”继而引发学生纷纷猜测谁读得不好,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的读是不敢妄加猜测的。在学生纷纷猜测大树、小鸟、树根、大门、小女孩没有读好,老师纷纷摇头时,学生满脸疑云,最终揭晓是分读旁白的老师没有读好时,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就此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巨人的花园》中带有提示语的三句话,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给本课中的人物添加表示感情、心情和表情的提示语,并演读体验四次对话。在演对对话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出示鸟儿和树之间的关于关于春天的约定。从而让学生带着心中的那份焦急、那份感动,用自己心中的声音释放鸟儿对大树的真情,演绎鸟儿和大树心中的友情,用心感悟他们的深厚情谊。

  3、品读结尾,多元感悟。

  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拓展想象的教学方法,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了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的画面,紧接着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鸟儿以前和树和谐生活的情景,并播放背景音乐《跨越时空的思念》,引导学生进行了鸟儿写给大树的心里话的训练。紧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渐渐消逝的灯火,并播放背景音乐《命运的觉醒》,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他听到鸟儿的歌声时的心情。在学生深入了解小鸟和大树的心理后,将诚信、环保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实现了多元的感悟。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在对学生进行读说思写的充分训练后,我及时总结,使学生的心灵在反复碰撞中得到了升华:鸟儿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她却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友情,留下来世间最宝贵的品质---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六、作业布置

  阅读新美南吉的一些童话故事或者写一写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还揭示了本课的主旨。

  八、说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那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感动。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想,课堂中我们师生之间演绎这份纯洁的情感,对学生是终生受益的。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地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六行两句,课本配有两幅插图,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本课的安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现将《家》一课第二课时拟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会读《家》这首诗。

  (2)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四、说学情

  学生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过通过观察、思考、联系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五、说教法

  这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运用简笔画、游戏、教学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主动、自觉地为解决问题而读,如通过同桌读、男女生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等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诗句的难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本节课"读"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本课诗句优美,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结合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激趣生情,读出亲切的感受,在读后两行时,要让学生带着在祖国的哺育下多么幸福的感情,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先用简笔画画出一间房子,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出:家。让学生说说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家?让学生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通过朗读,让学生结合观察图,在读中体会诗句的意思,把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理解,试着让学生把一句话换成别的说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进行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师相机出示全诗,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他们之间的联系,能过很好地突破重点,理解难点。

  3、游戏复习,扩展训练。

  (1)做找朋友游戏。指名几个同学分别带上不同的头饰找出相对应的家。通过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2)扩展练习,除书上介绍的这些以外,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最后集中订正。

  (3)小结(由学生完成)

  八、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练精巧,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复述课文,本板书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同时为学生说话、写话提供了提纲。

  附板书:

  蓝天 白云

  树林 小鸟

  小河是鱼儿 的家

  泥土 种子

  祖国 我们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兰原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她17岁那年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髓严重挫伤而造成瘫痪。在接受治疗期间,她以“桑兰的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这篇课文共有7个小节,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桑兰在一次跳马比赛中不幸负伤,在伤痛治疗期间,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表现出了这位中国小姑娘面对重大打击的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课文的重点是3——6小节,难点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

  描写桑兰受伤后表现的的句子最能体现桑兰的坚强,这些语句需要学学生通过揣摩并加以体会。在课堂上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感悟了主人公是如何向命运挑战的,也就能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才能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才能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 真正含义。这篇课文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

  二、学情简介

  这个班是我本学期新接的班,师生之间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磨合。因此在课堂上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梯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来提高他们语文能力。这篇文章从文字本身来说理解其来并不是很难,但要通过桑兰的所为,让学生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引导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懂得面对困难、挫折。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上这课之前,我上了35课《创造奇迹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同过品词品句,理解海伦凯勒与病魔斗争的一生。通过拓展延伸懂得了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是要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总会取得一定的成功。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就为52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目标二:运用课外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

  四、具体实施

  这篇课文可以抓住三个词串连课文:不幸——坚强——微笑。本课学习共分四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简短的介绍:同学们,万人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位坐在轮椅上的阳光女孩名叫桑兰,是星空卫视《桑兰2008》体育特别节目主持人,而7年前的她还是一名在跳马比赛中身轻如燕的国家体操队的队员。7年前,7年后,命运如此改变,在桑兰脸上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微笑)

  (上课伊始多媒体出示桑兰坐在轮椅上主持节目的照片、及她还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的照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直观地就发现了两张照片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桑兰的微笑。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情感,使学生进入情景,又暗示了课文的中心,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学生带着微笑第二次读课题的时候从感情上已做好了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桑兰

  1、请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桑兰的运动生涯的句子?

  2、就在这短短的运动生涯里,桑兰赢得了许多荣誉,

  (多媒体出示桑兰获得的荣誉。这个课外资料的补充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学生在饶有兴致的朗读中对桑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桑兰是一位多么有前途的跳马选手,为理解句子“这真是天大的不幸”起辅助作用)

  3、这些荣誉足可以看出桑兰是一位多么有前途的跳马选手,可是1998年7月21日的晚上,(引读、生:桑兰……)

  (以读带讲很自然地就进入了第二节重点句的理解,避免了烦琐的讲解)

  4、突如其来的一切,对桑兰来说,这真是天大的不幸!

  ①齐读句子。

  ②看书思考:天大的不幸是什么?

  (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重点的理解,真正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切对桑兰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

  ③指导朗读:再来读读这句话,把我们刚才理解的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同样内容的朗读,却读出了各自的韵味。有的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有的用惋惜的语气读,体现了个性化朗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抓重点词句

  1、不幸中之大幸,桑兰的命保住了,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表现得如何?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吗?

  (找到了“坚强”这个词,也就找到了这篇课文的突破口。)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桑兰表现得非常坚强?请默读3——6小节,划出有关句子。(出示四个句子)

  (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研读这些句子呢?在试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感悟人物品质,但老师们感到这些句子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要让学生去谈,也谈不出什么,这样设计效果不是很好。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l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她(没有掉一滴眼泪),这令(队友们)感动。

  l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令(医生)感动。

  l在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令(周围的'人)感动。

  l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这令(所有的人)感动。

  (词句所蕴含的情感只有“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练习涵盖了文本中3——6小节的内容。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练习必须先要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练习,。它将学生学习内容画繁为简,画难为易,体现了一个语言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可以从书上直接提取答案,可以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学生既习得了教材的内容,又进行了语言的操练,达到了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就沿着这四个句子铺设的心路一步一步走进这位坚强的小姑娘。桑兰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动了(队友们)、(医生)、(周围的人),所有的人。此时此刻孩子感动,老师感动。我认为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千万不可丢失掉这份美丽的“感动”。)

  3、现在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个小节,肯定比刚才读得好!

  (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他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他们的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他们饱含深情和敬佩,真正走进了文本。他们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次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在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以读促情,以读悟情,学生对桑兰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审题,提升认识

  1、现在,没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看,微笑着承受一切,桑兰要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经历了前面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将前面所理解到的内容联系起来从桑兰身体上要承受的的伤痛到心灵上要承受的的伤痛全面的来谈。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就真正理解了课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一)、关注桑兰的现在

  1.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一切,不管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痛苦,桑兰全都承受了,而且是微笑着承受。桑兰就是在用微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就是因为坚强,天大的不幸并没有让她成为一个不幸之人,无用之人。相反,是坚强使她成了一个大幸之人,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桑兰在做什么?忙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关注桑兰的现在。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2、想看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吗?这一幅幅画面,这灿烂的微笑,已证明了桑兰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从今天的桑兰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桑兰能由一个不幸之人最终成为一个大幸之人的原因。学生在寻找这个信息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学生与现在的桑兰建立对话的过程,学生看着他的现在,想想8年前,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深刻的。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这种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他们就会感觉到如何面对挫折,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学生阅读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质才能走进学生。)

  (二)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坚强人物的事例还有许多。贝多芬就是其中一个,老师将许多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才制作这样一个幻灯片。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在老师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制做电脑小报,幻灯片。

  (课外资料的补充,目的有两个:(1)、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扩大学习空间,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人生体验。2、起一个导向作用。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上网获取的资料应进行再加工,而不应是一种信息的叠加。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在以后的实践中他运用信息的时候就会像老师一样进行整理加工。时间长了学生运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增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2、诵读小诗,情感升华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52课,感悟桑兰的精神。现在,桑兰已经是自信、乐观、坚强的代名词。她的微笑已经被人们称之为“桑兰式的微笑”。让我们也来学着像桑兰那样微笑吧!笑一笑。让我们带着微笑读读这首小诗。

  当我们遇到烦恼时,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让我们微笑吧!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

  (创设情感,让学生进入诗中,感受其境,感受其情。我本人是很喜欢诗的,也喜欢用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学。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这首小诗很简单,简单的学生一读就懂,但诗的美韵,诗言有意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却是无穷的。教师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最后很诗意地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随着二期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有许多情况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这堂课结束了,但我认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新一课刚刚开始。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各位领导、同行专家们:

  大家好!今天这堂课,我上得非常紧张,因为我知道台下坐的都是天长小学语文届的专家,我这一堂课真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但我还是要感谢学校和市教研室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得到锻炼,得以拥有与各位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犹豫不决—无可奈何—绞尽脑汁—寝食难安—如释重负—忐忑不安—坦然面对—锲而不舍,这组词语是我从接受任务至今日心情的真实写照,“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我备课、磨课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作为女人我觉得我的皮肤现在需要补水,我更需要知识的补水。

  说到如何上复习课,我也很茫然。我们传统的做法就是:带领学生把课文梳理一遍,然后就是进行大量的练习,接着就是讲解,周而复始,老师疲惫不堪,疲于应付,学生昏昏然不知所以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语文复习课堂成为轻松的课堂,我就今天这节课谈谈我的一点浅显的想法。

  “ 积累·运用 ”今天既是我这节课的主题,也是贯穿我课堂的一条线索。本节课突出成语和诗歌的积累展示及积累运用两个训练点,以复习方法的指导为主线,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力求改变过去复习课中“生硬背诵—重复练习”的简单模式。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我每节语文课前都有3到5分钟的语文活动,每学期都有不同的主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先后开展过:讲故事(成语、历史、寓言)、即兴演讲、佳作欣赏、美文赏读、走进名著、诗歌诵读等系列活动,并做到持之以恒。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去读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一些胆小的孩子得到锻炼。每天,我能感觉到学生对语文课的期盼,想快点听到同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有时我忘记了,他们都会提醒我。所以,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给孩子一个轻松的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想学、愿学、主动学,那此时教师就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对话人。本学期,我们六年级在校“书香校园”活动中主题是“我心中的.三国英雄”,每班只有两个名额,可我班有好多同学都准备了演讲稿,都想参加,没办法,我只有在班级先举行比赛,胜者参加学校比赛。这让我也明白了,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开展一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有时胜过你上几节课。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是古代文学皇冠上永放光芒的宝石。它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拥有深刻的含义,在苏教版教材中,成语非常多,涵盖的范围也很广,新课标也提出了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这一基本要求。我在教学中,抓好成语词汇的日积月累,重在指导学习和掌握成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存量。在积累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通过说成语故事、用成语练习说话、成语接龙、成语积累比赛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将学到的成语比较灵活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今天的成语教学设计就是我平时课堂的真实做法,特别是结合实际语境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说话训练,是我的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形式。日积月累,学生的成语越来越丰富。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诗歌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我们课本里选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珍奇。它们描绘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田园风光,揭示了自然、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关心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激励人们冲破黑暗、追求真理,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瑰丽无比的情感天地。步入这个天地,用心聆听,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就会享受不尽那悠悠的情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告诉我们要珍惜手足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明白友情的可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我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本节课,我设计的诗歌朗诵、吟唱诗歌、手抄报展览、诗歌聊天室、踏浪诗海、诗海觅踪这些教学环节就是想让学生在诗歌中感悟、捕捉诗的意境与情感,让学生在诵读、吟唱、搜集、聊天、寻觅中采撷诗的果实,丰富自己的人生。今天的板书设计就是我想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知晓人生的丰富,进而成就自己的诗意人生。

  经历了这次活动,我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发现自己无论在知识的积累还是在驾驭课堂的能力方面都已滞后,在课堂上做不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洒脱自如。但古人贵朝闻夕死,我还是一个行者,在教学路上一路走,一路学,我想我也会成为一棵树、一朵云,并能去推动另一棵树,另一朵云。小学语文《积累·运用》说课稿设计

  以上所言,我不知是否正确,今日之课,还恳请各位同行、专家不吝赐教。谢谢!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爱迪生救妈妈》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讲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 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二、说学生

  学生是一支强大的潜力股,因此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二年级的学生好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而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在学习过程中,我运用多种朗读法来吸引学生,达到学习兴趣。

  三、说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把本课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朗读理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由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迪、检”等11个生字。理解新词“斥责、委屈、恍然大悟”。

  2.过程和方法:正确地朗读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重点突破法认识巩固生字,用动作演示法、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角色体验法,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否在新课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将关系到他们能否及时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因此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在我的描述中说出他是谁”这个游戏“他是美国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电灯、电话就是他发明的”。从而得出爱迪生,再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读题后会尽早想知道课文内容。而我的第一个自学要求是找出课文哪部分是讲这件事。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生字新词。本课11个生字除了“阑”字字形较难外,其余的字相对简单好记,同时,针对我班学生已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的实际,在生字教学中,不必逐字作面面俱到的分析,而只要重点解决疑难字就行了。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刚才很多小朋友都说爱迪生真聪明,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聪明来的呢?认真读2—5段,找一找当时故事中的人物及他们的动作、语言。再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听,一起体会体会。

  2、交流、朗读、体验:

  (1)研读描写爱迪生的.语句:重点理解“委屈”,和他的一系列动作“奔、捧、站”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来体验当时爱迪生的心情。)

  (2)研读描写医生和爸爸的语句:重点理解“环顾四周、迟疑、斥责、恍然大悟”和他们的话,这里我采用动作表演、角色朗读。如:“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读中感悟医生对爱迪生的夸赞之情。“什么时候了,还胡闹!”在读中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

  (3)抓住“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句,引导想像:

  爸爸和医生会说些什么?爱迪生听了又会说些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2—5段。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体会课文内容。

  4、讨论:爱迪生之所以能想出办法救妈妈,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主要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爱迪生的聪明”,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大问题引出小问题,再从细节入手。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中的合作交流、朗读体验都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才能与小组伙伴进行真正的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思路,引发新感悟。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无论是词语的理解、人物心情的体验,还是文章主旨的领悟,都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达成的。)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请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可以与伙伴共同完成:

  1、你喜欢“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吗?把它读给或讲给身边的人听

  2、你还知道爱迪生的哪些故事?搜集起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3、你会用镜子聚光的方法吗?

  (三个拓展作业体现了层次性:读或讲故事仍以文本为依托,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收集、交流爱迪生的故事,则走出文本,让语文课堂开放而丰富多彩;动手做实验,则在在实践中真实地体验科学的神奇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有利于培养热爱科学的情趣。)

  六、说板书

  爱迪生救妈妈

  聪明

  镜子聚光

  昏暗———————亮堂

  我的板书力求简单、直观。设计时围绕文章的主旨——爱迪生的聪明,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领会课文内容。

  总而言之,本课我主要抓住爱迪生的聪明而展开,他的聪明不仅体现在爱动脑善思考而且体现在他遇事冷静、机智。而这些我通过角色体验、朗读感悟、合作交流来体会,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说课稿06-12

小学语文《掌声》说课稿12-08

小学语文完整的说课稿07-04

小学语文《观潮》说课稿07-09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11-19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15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29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12-05

小学语文《太阳》说课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