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节教材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再引导学生借助“圆规”方式画,再次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圆
教学难点:画出规定条件的圆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3.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数学教材第 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 特点,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 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我的说课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第12节的《乘车》一课。
一、教材分析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初步的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它也是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在学习中提高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4、教学重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与含义。
5、教学难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对教材的处理: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后,将教材中的内容编排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理解算式本身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带学生去老师家做客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5分钟的新课准备、15分钟的新授和20分钟的巩固练习。下面我详细的说明一下这三部分。
(一)新课准备
1、导入:“应数学王国国王的邀请,我们今天要到数学王国去做客,去数学王国的路比较远,所以得乘车去,可是这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的数学问题,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板书课题)
由于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是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数学王国游览记”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出新课的学习。
2、复习:“在上车之前,司机叔叔想看看我们有没有资格去数学王国,所以要考我们10道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
在此环节我用10道口算题复习了学过的10以内的加减法,用开火车的形式是要考察一个小组的掌握情况,用直呼的方法是为了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孩子口算能力的一个训练。
(二)新授
1、说一说:“有谁坐过公共汽车?谁来说一说坐车时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此环节是配合“知荣明耻,文明出行”的主题活动来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根据图意提数学问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此处初步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了能力目标。
3、学生独立完成说想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此处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老师也能够了解学生对连加、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
4、试一试:“现在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的大门口,可是门上有密码锁,它的密码分别是四道数学题,我们得把题做对了才能进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此处设计了一个密码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第一题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具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算,获得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第二题上升一个难度,让学生边说边算。第三、第四题再提升一个难度,让学生直接计算。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帮助孩子从直观到抽象,初步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计算能力。
(三)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进入了数学王国,看到了一棵大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棵树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这个环节中,我进一步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即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巩固了所学新知,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2、计算:“现在我们来到了数学河,河里的鱼都是数学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奇怪的数学鱼吧。”
这部分的计算题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允许借助学具操作完成有关计算。
3、我是小小统计员:“渡过了数学河,我们就来到了图形之家,图形们听说我们的到来都非常高兴,让我们来统计一下都有哪些图形来欢迎我们了,看看谁是一个合格的统计员。”
此环节初步培养了孩子整理数据、统计数据的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给图形分类的意识。
4、说一说,填一填:“来到了机灵狗的家,机灵狗请我们吃樱桃,可是樱桃好象不够,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请你解答一下这道数学题。”
“从数学王国回来之后,我想给机灵狗写信,可是我不知道邮票够不够,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请你解答一下这道数学题。”
此环节巩固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最后,欢迎各位评审老师指导,帮助我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说教材
《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新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学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课本之前已经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以及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知道在商不变的性质中“同时扩大”,“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等词语的含义。
2、 技能目标: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对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抽象概括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且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其中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下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和概括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识内化,构建完善的认识结构。
一、说教学过程
1、 创造情景,引起兴趣
教学开始,演示一幅自愿者训练的场面。接着导出福娃给自愿者小李等人分可乐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给他6甁让他们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决定给他们60甁让他们30人分,因小李太贪心,福娃最后改成给他们600甁,让他们300人分。最后两人都笑了。
问题提出: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奥运会是一件大事,学生虽小但他们也一定关注这个国家大事。从他们关心的事导入新课,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且这样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没有变这一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商在什么情况下不变呢?”这些问题自然的痛入他们的脑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1、 突破重点,探索新知
(1) 对6%3=60%30=600%300=2三个式子比较,分析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商不变。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过对下表的观察得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0
400
800
商
观察:
(1) 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 第4、3、2、1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和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规律,也符合《大纳》中“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地位”这一要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1、 巩固运用新知识
(1) 课内练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以题组形式,分层次进行巩固练习]
基本题
根据24 ÷ 12=2很快的说出下面的商。
240 ÷ 120 1200 ÷ 600 7200 ÷ 3600
2400 ÷ 1200 480 ÷ 240 96 ÷ 48
变式题
根据32 ÷ 8=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32 × 4) ÷ (8 × □ )=4 (32 ○ □ ) ÷ (8 × 3)=4
(32 ÷ 4) ÷ (8 ÷ □ )=4 (32 ÷ 8) ÷ ( □ ÷ □ )=4
(32 ÷ □ ) ÷ (8 ÷ 2)=4 (32 ÷ □ ) ÷ (8 ÷ □ )=4
判断题
48 ÷ 12=4
(48 × 5) ÷ (12 × 5)=4 (48 ÷ 12) ÷ (12 ÷ 12)=4
(48-6) ÷ (48 - 12)=4 (48 × 0) ÷ (12 × 0)=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不断深化的练习中,把握重点,达到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目的。]
1、 总结新知识
(1)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利用所学的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根据小学生好胜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采用比赛竞争法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改编算式16÷8=2,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编的又对又多。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本节课是将已有知识迁移到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学习中。计算上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但学生可能会在估计积的范围和建立各种算法间内在联系上出现问题,特别是算法中出现的表格法要让学生建立与其他方法的联系上会比较难。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算法。
3.培养计算兴趣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利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材处理
在理解尊 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整合并创造性使用教材:
1、在情境创设中加入翟志刚的视频图片。
2、变基础练习试一试“先估后算“为”先算后估“。【出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重点掌握竖式计算法。
2、教学难点
有效交流中深入理解竖式在情境中的算理及与各种算法间的联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的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学法:从学生目前阶段已有的知识结构看,对竖式计算的方法已经能够掌握。因而在学法上,我将采取引导及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作业纸、板帖卡片、直尺。
学生准备 教材、练习本、笔、尺
七、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阅兵式方阵图,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为新知学习做好热身铺垫。
2、出示主题图和翟志刚的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卫星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1、(圈数为一位数或整十数)需要多少时间?【可直接解决,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乘法意义,并口算结果。】
2、绕156圈需要多少时间?……【本节课不能解决或是不适合这节课解决的,暂时放入问题银行。等等】
如学生提不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时,可以及时的将所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由教师提出!但一定要先处理三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板书副标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结合情境进行估算。
2、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独立计算。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① 口算(乘法分配律)114×20=2280 114×1=114 2280+114=2394
②口算(分解乘数)114×21=114×7×3=798×3=2394
【如果把21换成23,不能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理解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③竖式笔算
学生介绍,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表达并辅助板书。理解列竖式计算的思路。
④ 表格口算
如出现这种算法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表格中每一个数据的。
【对于这种方法不要求全部的学生都掌握,这样学起来就不会很吃力了。】
(4)自读教材
如果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没有全部出现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再由看懂的同学来汇报介绍,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让学生有了看书的机会,又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⒊对照比较,总结方法。
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比较竖式与口算、表格计算法,发现计算道理一样,但竖式又具有书写简洁的特点,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建议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竖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基础练习
1、先算一算,再估一估(书上34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
2.竖式计算。(书上练一练的第1题)
3、我是森林医生。
提高练习
①练一练第3题
②P34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自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加强?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有更高的期望,提高计算技能。
八、板书设计
恰当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虽然基本清晰地呈现了竖式计算的过程,表明了算理,但规范的竖式书写板书及课题仍是必不可少的。再是例题中获得的信息,也要以简明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学生把握提问与解答的关键。
附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两、三位数乘法
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2200——2400)
114x21=2394(分)
114×20=2280 1 1 4 1 1 4 ×3 ×7
114×1=114 × 2 1 =342 ×7
2280+114=2394 ———— =2394
1 1 4
2 2 8
————
2 3 9 4
答:绕地球21圈需要2394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证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一)激趣:
生活导入(西瓜、奥运五环)引出圆是平面图形。用圆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观,例举生活中的圆。
(二)初步感知:
1、设疑引起思维冲突:直尺画圆(圆的特征)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2、通过看古人画圆、多媒体画圆、尝试画圆,师板演,二次画圆,总结圆规画圆(画圆步骤:定点、定长、旋转圆规)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变。
(三)认识半径
老师想把刚才画圆的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画出来,应该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用手指,可一画几条,无数。区分圆上、圆内、圆外。
(四)认识直径
让学生上来用直尺摆,还可以怎么摆,无数条,关键是什么。
(五)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一条半径,再画一条、再画一条,通过量一量,得出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相等。再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半径、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得出:D=2RR=D/2
为什么有些圆大有些圆小,是不是你们的圆规质量有问题?
定长决定大小,定点决定位置
(六)巩固:
找一找,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圆的作用,车轮,把对圆的认识延伸到点的轨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反思:
我能按新课标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仅仅作为一名“参与者、合作者”参与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每个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导语清晰、连贯能吸引学生。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的扩展,是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本课的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学习内容,加强操作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发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简要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车轴放在轮的中央,让学生带着生活中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圆的概念。整堂课始终处于现实背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原有认识,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重视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在对圆的各部分认识中,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特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工具作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创设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现数学的价值,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教材P8484,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掌握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数感和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以及除法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投影、题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小兔安家的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探讨
1、观察图,发现并利用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T:首先,观察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预设:图中左边有6只小兔,右边也有6只小兔(一共有12只小兔),还有4间房子。
T: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4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PPT)
(板书: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学生齐读一遍完整的题目)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
T:要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实际上也就是要?
预设: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T:应该用什么方法算呢?(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4=3(只) (板书)
T:想哪一句口诀?(三四十二)
T:这个算式在情境中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兔子平均分到4间房子,每间房子分到3只。
T:刚才我们是自己观察图发现信息并提问解答,现在毕老师还有个问题,敢挑战吗?敢挑战的同学请坐直。
问题二
PP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6只,需要几间呢?
T:读一读题目,想一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预设:求12里面有几个6.
T:用什么方法来算?怎样列式呢?
预设:126=2(间)
T:想哪一句口诀?
T: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把12只小兔按每间房子6只来分,需要2间房子。
(口答:需要2间房子)
T小结: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把12只小兔平均分,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三四十二),这里用到的口诀是(二六十二),它们的得数都是12,以后凡是算12除以几,我们都用得数是十二的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
3、填一填
T:根据刚才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经验,看看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能看懂吗?谁来解释一下?
预设:第一行表示的是有几间房子,第二行表示的是每间住几只小兔。
(1)类型一
T:刚才我们是横向观察,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一列,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
预设:每间住几只小兔?
T:一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能找到什么相关信息?
预设:有12只小兔(PPT)
T:谁能能将这个问题完整地说一说?会说的请起立。
预设:有12只小兔,2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也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么方法来算?(除法)怎样列式?
预设:122=6(只)(PPT)
T:和我们刚才解决的哪个问题类似呀?
板书:122=6(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
预设: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2间房子,每间住6只。
T:再观察第二列,你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吗?谁能说一说?
预设:有12只小兔,3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
T:怎样列算式?我应该写在哪儿?
板书:123=4(只)
T:这个算式表示的是把12只小兔平均分到3间房子,每间住4只
T小结: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所以我们都用除法来算。并且都是用小兔的总数除以房子的间数。
(2)类型二
T:再观察第三列的数据,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3只,需要几间房子?
T:实际上是在求什么?(12里面有几个3)和哪边的问题类似?都是在把12只小兔按每间几只来分,求需要几间房子。怎样列式?
板书:123=4(间)
T:观察最后一列,想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有12只小兔,平均每间住2只,需要几间房子?
T:也是在求12里面有几个2?怎样列式?写在哪儿?
板书:122=6(间)
T:122=6(只)和122=6(间)这两个算式一样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预设:单位不一样
T小结:单位不一样,说明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个是求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一个是求需要几间房子。虽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平均分,但我们都是用除法来算,并且都用到了得数是12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观察表格,找规律
T:接下来,请同学们整体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a、竖着看,把这一列的两个数2和6相乘,就是把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只数和房子的间数相乘,得到的都是小兔的总数12,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b、横着看,小兔总数都是12,房子间数越多,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少,房子间数越少,每间住的小兔的只数就越多。(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
T:看似简单的.表格里却藏了很多的小秘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4、解决问题
T:12只小兔,每间房子住5只,3间能住下吗?
(1)学生先在题单上算一算、比一比。想好的和同桌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2)老师分别找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
预设1:35=15(只),12<15,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12只小兔。
预设2:123=4(只),4<5,12只小兔住进3间房子,每间住4只就可以了,每间住5只肯定能住下。
预设3:125=2(间)2(只),12里面有几个5就需要几间房子,12里面能找到2个5,所以需要两间房子,还剩2只兔子,需要1间房子,所以3间房子能住下。
T:1个小圆圈表示1只小兔,有12只小兔就画12个圆圈,5只小兔住一间房,就5只一圈,一个大圈表示一间房,需要3间房,能住下。
T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的用乘法来算,
有的用除法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分析。所以,小朋友们要多动脑筋。
T:接下来,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教材P85练)
1、解决问题(教材P85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T:第一个问题是求什么?
预设:24里面有几个3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第二个问题是要把24怎么样呢?
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T:怎样列式,想哪一句口诀?
T:这里都是把24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并且都是用得数是24的乘法口诀。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教材P85第5题)
(1)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说一说。
(2)知道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求有几个盘子,只有一个数据,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杯子总共有18个
T: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从图中数一数,总共有18个。
预设2:观察表格的第一列,有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9个杯子,29=18(个)
T:观察第二列,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去算?怎样列式?口诀?
预设:有18只杯子,每个盘子里放6只杯子,需要几个盘子?
T:第三列两个数都不知道,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想得数是18的口诀)
T: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预设1:总数都是18,横着看,盘子越多,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越少。
预设2:竖着看,杯子的总数都是18,盘子数每个盘子里放的杯子数=杯子的总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平均分 除法
(1)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 (2)需要几间房子?
124=3(只) 126=2(间)
122=6(只) 122=6(间)
123=4(只) 123=4(间)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一、说教材
猜一猜是在学生了解事件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体会可能性结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转转盘、抛纸杯和摸球3个实验活动,其中猜测转转盘的结果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抛纸杯实验进一步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实验是由摸出一个球来罗列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探讨复杂的、摸出2个球的所有可能结果,以及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猜测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验随机事件中所蕴涵的规律,突出实验在研究随机现象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到数学实验的意义与作用。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合理的猜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完整列出事件发生可能性,会判断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
判断较复杂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二、说学前准备
转盘,纸杯,表一,表二,乒乓球,透明袋,奖品等若干个,摸奖箱一个,课件。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我采用了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导入。这种导入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设计意图:利用猜一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挖掘已有的可能性知识储备条件。】
第二个环节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操作活动:
活动一 转动转盘
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再转一转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分工,在优雅的乐曲中进行实验。让学生参与验证的全过程,同时感受到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汇总,从整理出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哪种颜色的区域大,那么指针停在这种颜色的可能性就大。在观察第二个转盘统计结果时,指针落在两种颜色的次数如果不同,教师应该给学生说清这种现象是由于数学的随机性造成的,转动的次数越多,结果就会越接近的。
活动二 抛纸杯
也是采用先猜一猜,再抛一抛的方法。在猜测结果发生分歧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想用抛一抛的方法来验证,这时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乐曲的伴奏下,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抛纸杯,小组内做好记录,完成表二,最后全班汇报,得出结论。总之,让学生通过实验、汇报等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数学最讲究的是知识的严密性,可不能光靠猜测,一定要进一步验证、观察、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体验了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
活动三 摸球
学生已经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接下来的摸球游戏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这里我设计里三次摸球游戏:
1、当箱子里有两个绿、三个红球时,任意摸一个球,所出现的结果与可能性的大小。
2、再加四个黄球时,任意摸一个球呢?;
3、一个箱子里有两个红球、两个绿球时,任意摸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此时学生经过讨论就能说出结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在这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在箱子里又放进了二个黄球。现在已经有二红、二绿、二黄,任意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学生经过讨论会说出所有的结果。
【设计意图: 前两次摸球进一步证明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后两次摸球主要是对知识的拓展延伸。】
第三个环节 巩固新知运用生活
这里我设计了四个练习题:
1、一个盒子中装有1到8的数字球,任意摸一个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为什么?
2、看要求,来操作有两小题。由小组探讨合作,全班汇报交流。
3、走进生活:结合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设计一个摸奖活动。
【设计意图: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4、看天气预报片段
【设计意图:了解可能性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第四个环节 总结概括师生互评
总之,本节课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玩中学,玩中悟,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爱学、会学、乐学的情感。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6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01-09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1-10
【热】小学数学说课稿01-13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01-13
【精】小学数学说课稿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