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地理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是《亚洲的自然环境》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为学生介绍了我们所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本节内容是在认识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基础之上,对亚洲自然环境更深入地学习,而更为核心的目标是能够建立其分析一个地区地形和水系特点的一般方法,不论从知识层面还是生活层面,本课内容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课内容围绕我们所生活的亚洲进行学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系统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素。
本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这些特点,教学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并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能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到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提高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经度与纬度的识别、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以及书写规范。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谈话法、对比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设计意图】采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语,能够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导入结束后从地理学角度提出本课重要的两项要素,把导入和本课内容紧密挂钩。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亚洲地形特点
在学习亚洲的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在多媒体上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在规定的要求下进行读图分析。
【活动一:知地形】
①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读图时有意识地关注各地形区的海拔高度。接着,我会设置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②请大家根据相应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学生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黑板上地形图中。完成活动后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游戏,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进行学习和讨论,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活动二:说见闻】
在熟悉了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我会出示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安排学生前后四位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并要求学生思考: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可以总结出:亚洲地形特点为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地形特点已经总结出来,我会利用导入时候的谚语“水往低处流”来引发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过渡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再次出示“亚洲的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当学生找到并准确说出一条河流的流向特点时,我会在请同学们用彩笔在地图中标注出来,当所有河流都找到后,提出问题:亚洲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亚洲的河流特点为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知道了地形得特征和河流的特征,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河流的流向有怎样的影响?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之后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为:
地形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出探究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的方法思路,能够提升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学会知识的迁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设计意图】小结与导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呼应,前后呼应使课堂为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更具有生命力,也达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以升华的目的。作业是利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学习另外一个地区,提高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过
地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地理说课稿 篇3
河北省廊坊第四中学 刘海艳
一、说教学资源
1.文本资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还安排了很多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应该说,这一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人力资源: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有关地球的知识,所以现在学习地球自转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3.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地球仪 手电筒 大量图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④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
②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②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差的现象。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进行试验演示,自己去分析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讨论,达成共识,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积极体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教学程序
㈠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由学生熟悉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直接引入新课。
㈡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先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再把学生分组,让同学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带着问题一边演示,一边思考,认真观察,并进行分析、总结。
㈢ 建构体系,拓展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自己动手试验得出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意义。教师开拓学生思维,设疑让学生大胆论证。
施教流程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究竟是地球在动,还是太阳在动呢?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一)地球运动的方向
【教师启发】运用类比的方法,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坐车的经历,并且能够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当我们坐在汽车上向外看,你会看到车外的树木会向后退,也就是你看到的树木的运动方向和我们实际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因为我们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太阳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
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重新再去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这就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演示】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自转时的姿势是怎样的?(倾斜。至于倾斜的角度这里不用说,到后面学习地球公转时再强调。)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看图分析】教师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演示过程。
(自制教具)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用不干胶做成红色五角星,粘在这里,再把一张硬纸壳中间掏空呈圆形,卡在地球仪上。一手拿着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一手轻轻拨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转动。
设计意图:因为地球自转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不可视的,学生难于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立体的感性认识,更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为单位,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能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层层突破,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
(1)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吗?
(2)假定它是静止的,观察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中国北京)和背着太阳的一面(美国纽约)各是什么现象?
(3)将地球仪转动180°,你来观察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4)将地球转动360°,或连续转动地球仪,你再来观察以上两地产生了什么地理现象?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本着体现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课标精神,把学生分成小组演示地球自转。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观察、再观察,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同时,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
2.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设疑】播放课件“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引出“地方时”的概念)
【教师演示】
1.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间的差异。至于地球上的任意两地时间究竟相差多长时间,教师就不必展开说明了)。
2.对于好问好学的学生,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也就是地球自转时,经度每转动1°,时间就相差了4分钟。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等几个城市的经度,然后进行计算,看看它们的时间相差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本着因材施教和层次教学,让学生每个都能“吃好吃饱”。
●拓展创新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和现象。
2.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3.假设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太阳从西边升起”能不能实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论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五、说预期效果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地球的运动》这一基础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难度,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而用地理现象代替地理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观念。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或者能说明哪些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就可以了。关于地方时的问题,课文并没有展开,我是通过计算两地的经度,而计算出地球上的两地所差的时间,但这一知识点,我只对部分学生要求掌握。
本课倡导的自主性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的需要,巧妙的将重点、难点设计成问题,交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演示,观察,讨论,总结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归纳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地理说课稿 篇4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某某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说课稿 篇5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地理说课稿 篇6
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 章第 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对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 对 进行 等;
能力目标:通过 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 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农村教育的特点,我将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现代地理教学论指出,xxx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 环节。
(3)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4)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5)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况、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老师。
地理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地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7-21
初中的地理说课稿03-0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地理说课稿12-27
精选地理说课稿8篇01-08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04-21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五篇01-15
精选地理说课稿范文八篇01-17
地理说课稿范文六篇01-14
精选地理说课稿模板六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