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秋天》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题目是《创情境品秋意》,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盎然秋意思我的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从多个角度描写了秋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秋天的雨》是其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雨”,而是以“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景象,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理解“五彩缤纷、一把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初步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初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其中,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中那些艺术化的语言,学生难以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
二、紧扣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对于孩子们来说,秋天的美景就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却比较缺乏对美的发现,教学中适当选择能展现秋天美景的录像、图片等资源,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学习美、运用美。并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促说、促读、促练、促悟。
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将读与写巧妙结合起来。并通过读、演、背等实践方法,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定教,说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欣赏秋色。
(二)梳理文脉,体会秋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四)总结全文,升华秋情。
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让孩子们品味盎然的秋意。
开课伊始,我引入介绍秋天美景的短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导入新课,此时板书课题:秋天的雨。
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相机指导“扇”的不同读音:“扇子,扇哪扇哪”,重点指导书写“爽”:先写人,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四个撇点。之后,我出每段的.第一句描写秋雨特点的句子,并使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孩子们自由朗读。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手一首欢乐的歌。”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整篇文章缩写成的一首小诗,是文章的线索。再让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读读小诗,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钥匙、颜色、气味、声音”,以达到理清文脉的目的。此时,融入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像这样,把每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教师动情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一走进秋天的大门,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你是想先看看秋雨那缤纷的颜色,闻闻那香甜的气味,还是想听听那动人的声音呢?”此时,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意愿,相机指导教学。这样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感悟秋韵。
这部分的学习上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是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色彩,文字非常优美,引导学生赏秋色时,抓住词语“五彩缤纷”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再通过课件看看黄色的银杏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和橙红的橘子,让学生深入体会,然后课件出示一组表示颜色多的词,指导学生朗读、记忆,积累语言。
这段文中出现了许多处生动的比喻句,三年级的孩子较难理解,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多美的句子呀!但学生很难一下子感受这种美,我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先出示银杏叶和扇子图片,让学生将二者进行对比,体会它们的“相像”,然后出示银杏叶往下飘落的动态画面,引读,让学生体会“一把把”的含义。
“一片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两片黄黄的叶子像两把小扇子,满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相信,精彩的动画会让抽象变直观,让孩子们在美的情景中将文字的理解化难为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接着顺势让学生理解其他的比喻句。然后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最后,大家跟着动情的音乐齐读第二自然段,练习背诵。这样层层加深学生的体会,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情感的升华。
品秋香时,首先展示一幅秋天水果图,让学生看着诱人图画,听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并激发想象“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好闻的气味?”适时引导“假如你就在硕果累累的树下,你想干什么呢?”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被那香味勾住的感觉,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之中。
在学习第四段听秋声时,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情境。老师扮成秋雨告诉大家冬天要来的消息,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演一演课文内容,体会动植物热热闹闹准备过冬的情景。再练习说话,“秋雨姑娘把冬天要来的消息及时地告诉了大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在师生对话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抒发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浓缩文本,说板书
在学完文章之后,借助板书回归整体,总结全文。“秋天的雨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给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五彩缤纷的颜色,闻到了香香甜甜的气味,听到了冬天要来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此时板书:丰收、欢乐。
这样线索清晰、简单明了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后拓展,说作业
最后,课件出示一组秋景图,配以轻柔的音乐,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并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1、背一背:把秋天的美景永远留在脑海里。
2、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
3、写一些:自己感受到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背、画、写三者结合,能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总之,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在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在读读、说说、写写中“品味盎然秋意”。
《秋天》说课稿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一:导入
同学们热不热?(热),是不是很想快点到秋天,那样就凉快了?
我们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情怀,同学们你喜欢秋天的什么景物?
著名的作家史铁生最喜欢秋天的菊,更对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那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双腿瘫痪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年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2、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3、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品味课文。
(1)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脾气的人?(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为什那么暴躁,是天生的吗?谁一直陪伴着我?
(3)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爱什么?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几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亲,我)
(4)作者前后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用文中语句回答)是谁促进了作者生活态度有了那么大的转变,以至于直接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动作、神态)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第二次赏花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
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结合两次赏花体味情感。
(1)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
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母亲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第三次赏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四: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明确: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秋天》说课稿3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五彩缤纷”。
2.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色彩美,感悟语言的美,能仿照句子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感悟语言的优美,能仿照句子说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三、教法和学法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品读、深究、讨论,感受秋雨的美。
四、教学过程
第一、通过词语积累,游戏导入课题,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达到了我要的效果,学生的热情激情都有了。
第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我利用总分总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利用范读让学生体验课文情感,抓住课文线索,让学生读课文,说对秋雨的印象,找作者对秋雨的印象,最后品读句子。
第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第一自然段我略带过了,只是和学生合作读了一遍,然后很快过渡到第二自然段。因为第二自然段是精读部分,所以把第一自然段看作是过渡部分。在讲第二自然段时我重视“读”的语文特点,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读课文达到品读的效果。其中我抓住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细读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划出表颜色的词引出课文内容,然后利用课件图画,抓住关键的词指导学生的朗读,也随机让学生说了说课文的比喻句。第四,发挥想象,仿写句子。主要是让学生用“…….像……”仿照课文说比喻句,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就省略了,留到下节课学习。
我觉得在这节课中我进步最大的是:时间的把握。以前我心里没有时间的概念,往往是前面松后面紧,到最后急。而这节课,在时间方面我显得比较从容。
五、教学反思
第一、我觉得自己很多地方没有准备得很充分,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时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设计到老师要说什么,过渡语也只是临时发挥,很多都用的不好,如本想说:女孩子更喜欢花,就女孩子来读菊花仙子这句吧,结果像平时上课一样,说得很死板,最后齐读第二自然段也是这样,想用诗意一点的过渡语,结果却机械地过渡了。所以朗读指导的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而后面的教学也显得有点胸无成竹的感觉。又如我没有精心做课件,做得比较单一,上的时候发现有些缺陷,如出示水果图时,不够多,不够诱人,田野图也没有找到很好的效果图。枫叶图如果能加上动感就更形象了。另外,图片上的最后一排字被挡了一半,这是课前没有发现的。从这里我体会到:充分的准备,详细的教案对于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这节课,我很多地方都不够体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如在让学生画出作者写对秋雨印象的句子时,本想多让几个学生回答的,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画错了,所以就叫了一个较好的学生全说完。在划出关于颜色的词时,我没有多让几个学生说,使得一些学生想说没机会说,如一直这样就相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指导银杏树这副图朗读时,我没有先让学生说说: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而是我直接告诉了他们。上完课后我总觉得还是在上二年级的课一样,还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去解决的教学模式。三年级是低年级跟高年级的过渡年级,要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他们的要求要高过于二年级的,但是我一直在想:怎么过渡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平常教学中我也在尝试给学生提高的要求,但是一问不知,最后还是我提问题,学生答。在这里我希望有经验的老师能就这么问题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三、设计的难度不高,我觉得唯一有点难度的是在拓展上,仿照课文用“……像……”说句子,可是因为时间原因,我就没讲了。或许这个是一大不足吧。
下面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教,提出的宝贵意见。
谢谢!
《秋天》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依据幼儿园美术教育大纲中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要求,以及学前幼儿美术教育大班年龄段的培养目标,结合教材本身的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以下二点。
1、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
这条目标是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内容中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设计的。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热爱秋天的情趣。
这是一条情感目标,我在教学中允许幼儿讲述自己在秋天里的有趣故事,可小组交流、个别交流,并请幼儿欣赏范画,激发他们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及积极参与的欲望。
二、预知幼儿情况
水墨画是幼儿平时接触较少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前阶段的接触,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非常愿意参与活动,但在表现方法上还欠缺,本次活动将鼓励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来创造,同时帮助幼儿解决画面的布局问题。
三、教材分析
根据季节变化及主题的确定,我选择了《我爱秋天》这个内容,在这之前,幼儿已经学习了有关秋天知识的音乐、语言、科学等教学活动,对秋天有着丰富的认识,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础。活动的内容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
四、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创作。水墨画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形式,除材料的.不同,对幼儿用笔及水分掌握有着很高的要求,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控制好用笔的水分。
难点是幼儿对画面的安排。通过讲述、交流、欣赏,幼儿的脑海里有着许多有关于秋天的画面,很多很多,不会安排画面,会使画面出现乱、脏的现象,这里老师要引导幼儿选材、抓住主题。
五、教学方法及策略 1、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重点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次提醒幼儿用笔水分,可以示范毛笔蘸墨的过程,帮助幼儿掌握水分,要求蘸墨后要在准备好的废报纸上试一试,调整好水墨量后才可在宣纸上作画,以免出现脏的现象。
难点策略:幼儿年龄较小,他们会认为画的越多越好,这恰恰是水墨画最忌讳的。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开阔幼儿的思维,还要帮助他们归纳,找出最主要的、最贴近主题的内容。例:如果是丰收为主题的,以田地、农民伯伯为主;或是以果园为主。如果是表现秋天风景的美丽,可以抓住秋天的落叶做重点描绘。总之,画面有一两个主要表现的内容就可以了,多反而会乱。
2、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1)通过谈话、欣赏,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讲出秋天最喜欢去的地方,丰富幼儿关于秋天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谈话中,鼓励幼儿讨论、交流,并相互学习。通过观察、讲述、启发想象、配乐表演等,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
(2)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造。
在活动中,我还有意给幼儿创设表现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倾听、思考、来获得相关知识。如;在展示作品中,鼓励幼儿为自己的画命名、讲述画面、和同伴共同欣赏别人的作品等,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条件。
(3)灵活运用体态语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体态语言在本次活动里使用较多。一方面,它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它又是教师与幼儿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鼓励的目光、赞扬的手势、认可的点头对幼儿都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也是纲要所提倡的。
六、教学环节设计 本次活动的教学环节主要有三大部分。
1、开始部分
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萌发幼儿进行“我爱秋天”主题画的创作愿望。
2、基本部分
首先是出示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掌握主题画的画面安排及色彩的运用方法,并能大胆用水墨画的手法进行创作。
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主题绘画;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最后,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讲述,要求讲的有顺序,较完整。
3、结束部分 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挂在教室四周,供幼儿欣赏,并请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丰富等方面进行自我、相互讲评。
《秋天》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秋天》是人教版-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写物”为主题展开。《秋天》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写作特点”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 、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由于本课主要描写秋天,体现作者对秋天喜爱的情感。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会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因为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读正确就是能读准字音,读出轻声、儿化等。读流利就是不单字读,要努力做到连词读,不丢字、添字,能正确停顿等。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提醒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课后生字提示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秋树片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请学生先自由读在分组读。课件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好心,提取学生兴趣,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看看秋天都变化了些什么,分组讨论交流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美丽的夏天
好处: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秋天》说课稿6
一、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秋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诗人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秋天意向,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首诗内容简单易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应通过学习此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语言优美形象,情趣盎然,插图精美,使学生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目标的预设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采访、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的预设:依据以上几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健康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4、说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要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准备围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作者介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想象画面”“课堂小结”这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秋天的了解,接着,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欢乐的音乐渲染,创设秋天的田园风光情境,邀请学生去旅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介绍作者,然后由教师补充何其芳的有关文学常识,以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三)、朗读诗歌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逐节朗读课文,对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正音,课文的第一节难懂的词就比较多,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诵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净、清甜、轻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四)、 整体把握
1、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学生试着给他们取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五)、细读课文,慢慢感受秋天的美景,想象秋天的画面。
让学生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他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1、小组交流: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说给四人小组的同学听,其他三位同学适当给予补充或指出不当之处,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秋天到来的气息。
2、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早晨农人打鱼后归来的景象和牧羊女思念放牛郎的美丽情景。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以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这两个自然段,接着以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有关句子,再说喜欢理由。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引导。
课文第三段描绘的少女思恋图对学生来说好奇心就更大了,我先让学生自学文本,有选择性地品悟语句,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出示图画,通过进一步朗读体验,感受秋天唯美的画面。
3、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4、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六)、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向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净、清远、清甜、轻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作业:1、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设计意图: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少女思恋图
这就是本课堂的板书设计。以上仅仅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秋天》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秋天》是人教版-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写物”为主题展开。《秋天》是一篇散文,主要写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点”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课文含义,提炼作者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主要描写秋天,体现作者对秋天喜爱的情感。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因为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读正确就是能读准字音,读出轻声、儿化等。读流利就是不单字读,要努力做到连词读,不丢字、添字,能正确停顿等。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个课文单元,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提醒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要重视教师的范读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通过倾听、模仿和比较,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课后生字提示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秋树片等”。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请学生先自由读在分组读。课件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好心,提取学生兴趣,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看看秋天都变化了些什么,分组讨论交流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美丽的夏天
好处: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秋天》说课稿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3、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情感与价值目标:
4、 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启导美
1、 看一幅秋景图,听一曲《秋日的私语》音乐导入课文
2、 学生描述自己对秋的印象,体验秋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感知内容。
2. 学生个别范读,师生互评,说说本诗歌的朗读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3. 有感情的齐读,说说本诗歌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诗歌形象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4、选择诗节进行朗读竞赛。生生互评
要求----读出情感(对秋的喜爱)、读出感情基调(清淡)
三、合作鉴赏,品位美
1、 小组研讨本诗所表现的三幅画面
A、 教师举例示范。抓住每一节中富有表现力,能传达作者感情的词句进行探究
如:“饱食”写丰收之景,表达收获的喜悦
B、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节,揣摩语言。
要求:所选词语能突出次节的画面特点,深入理解
(教师备案:第一节:“飘”、“饱 食”、 “肥硕”、“栖息”—清幽而有喜悦;
第二节:“冷雾”、“满”、 “轻轻”、“游戏”--- 清冷而有闲情:
第三节:“廖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而有香甜)
2、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要求:(像朗读一样进入角色,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3、投影提示,背诵全诗
四、欣赏意境,表现美
A、教师点拨欣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B、根据本诗意境,构置画面,培养情趣
五、拓展延伸 ,创造美
A、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B、布置作业:创作自己的秋天:
1、以“秋天”为话题写一首诗或作一幅画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教后记:
对诗歌的解读、领悟是非常个性化的。在新课标的旗帜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是“诗教”的必然要求。那么,抓住诗歌的形式美(或曰节奏感、音乐性)和它的表现手法“意象组合”进行“诗教”,应该是抓住了“牛鼻子”。 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这首诗时,也正是秋天,所以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观察体验进入课外。
《秋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凸现教材特点: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一组以秋天为专题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都说“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总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作者的笔下,秋雨是一把钥匙,把五彩缤纷的颜色撒向大地,把香香甜甜的果实送给果林,而且还能吹起小喇叭,预告冬天的到来。课文以秋雨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把握教学重点,彰显教学目标
我今天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本篇课文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着这个重点我给我上的这个课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热爱。
3,积累好词佳句。
(三)设置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整节课的设计基本选用“我想读,我要读,我乐读”的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而我则以一为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并作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种主体意识。
四、说教学流程和资源利用
(一)品小诗,揭示课题,设悬念,亲近文本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在一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秋姑娘为答谢我们对她的厚爱给我们送了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小诗,然后以秋姑娘身份请求帮忙读好这首小诗,(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读这首小诗)读得好的,秋姑娘就把这份礼物送给谁,这样,学生自读自评,兴趣高昂,都希望能得到秋姑娘送给他们的这份厚礼。(把小诗写到彩色卡片上作为礼物)再以为这首小诗取个好听的名字为由,揭示课题。
学贵在有疑,在学生读完这首诗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读完之后最想从这份礼物中知道一些什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光盘范读,(那亲切、轻柔的朗读声加上飘飘洒洒的雨丝,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走进文本,就像置身于秋雨之中,如痴如醉。)范读的利用这对于模仿能力还很强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为了让他们在朗读上有依可寻,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在听中掌握朗读技巧,在听中思考问题,在听中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独立自学的能力。
(二)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落实朗读。
1、由诗引发的问题: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里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对秋雨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出秋雨的清凉和温柔,读出秋雨那轻盈的步伐,在读中感受秋雨的神奇。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轻轻地”这个词语,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给学生读好下文点上了一盏指明灯。
紧接着,我又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秋雨很神奇把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吧?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认真地自读2——4自然段。
2、为了让学生想读,乐读,我在引导学生读好第二段设置了多种读书情境。先是让学生把看到的颜色找出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这样学生做到了读中有任务。这么多种颜色都给了谁呢?你最喜欢谁呢?找出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并在小组里评出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读。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接着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源,让学生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那黄黄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稻田、橙红色的果园、五颜六色的菊花。)欣赏完后再去读读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由看到的,读到的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些图片的利用给了学生一种感官上的认识,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不仅读懂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随后由一段美妙的音乐声把学生带进了菊花园,学生欣赏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后又活用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用法。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在音乐中读出了一份自豪和快乐,将外部的言语转化为内在的.言语,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滋味,使学生之情与文本之情产生共振。学生也就是在这样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领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3、叶圣陶说过:“课文就是例子”。讲到这里时,我赶紧抓住时机对学生说:五彩缤纷的世界远远不止这些颜色,我们也来说一说。(出示练习说话的格式)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作的平台。
4、在学习第三段时,由于这段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置了一个师范读,生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秋天果园的累累果实,再通过图片,让学生亲临果园,勾起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
5、在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去找有哪些动植物准备过冬?然后出示说话卡片,让学生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以第一人称角色扮演读,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三)、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难怪小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出示小诗)学生读最后一句,这时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浓缩为二个词,板书这两个词。最后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诗,发现小诗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以下几项任务:
1,我要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
2,我要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3,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
4,我要写一写我看到的秋天
五、说板书
这节课,我抓住了秋天三个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板书,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秋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它要求社会成员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够适应语言传递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以迎接人机对话时代的到来。正如新《纲要》中说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诗歌欣赏还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选了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天性的素材《秋天的画报》
2、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它用多彩的颜色和好吃的水果来描述秋天,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又给人以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我想,一首好的幼儿诗歌,不仅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说活动目标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引导幼儿感知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幼儿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
(三)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从目标来分析,目标
(一)渗透了认知和情感内容,这是整个活动的主心骨,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作用。目标
(二)是能力目标,这里突出的主要是再创造的思想,重在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开发想像力。目标
(三)是情感目标,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萌发爱大自然的情感。
4、说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活动难点:在理解动词和重叠词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结构尝试诗歌创编。
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制订的目标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所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是发展幼儿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活动中利用图片、音乐和有趣的游戏开发幼儿的大脑思维,促进幼儿拓展词汇。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部分。
5、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活动目标服务的。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的。为使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 制作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果园》。
因为小班幼儿对秋天的观察是粗浅的,感受和了解更是模糊的。借助课件可以拓宽幼儿的原由经验。
(二)多媒体背景图《秋天的画报》并伴有优美的音乐。
诗歌欣赏对幼儿最大的作用是美的熏陶,把音乐和美术相结合更能对小班幼儿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和享受。
(三)制做一棵秋天的树,树上有多种水果图片。
为幼儿诗歌的创编提供可以操作的材料。起铺垫作用。
二、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活动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一)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进活动室
带着愉快的心情进活动室随意坐下,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二)用多媒体课件引起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
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秋天的果园,认识了各种各样水果,感受了秋天的丰收。为学习和创作诗歌埋下了伏笔。在这一环节,我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直观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使孩子在积极主动的姿态中参与活动。采用直观法是因为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通过演示课件及根据幼儿的回答来出示相应物品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三)美的意境中欣赏学习诗歌。
1、播放《秋日私语》和秋天的多媒体背景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巩固对秋天色彩的认识"秋天的梨/枣/苹果/葡萄是什么颜色的?
3、学习诗句: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金灿灿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幼儿采用的是观察法和讨论谈话法。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教师演示课件直接获得印象。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4、第二次欣赏诗歌: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培养其有意注意"风娃娃在干什么呢?"
5、学习动词:钻、翻。请幼儿用动作做一做巩固对动词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提问法,因为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6、师生完整朗诵诗歌。
7、表演诗歌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三)创编诗歌
1、游戏:摘果子。教师为幼儿创设丰收的果园的情景,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让幼儿建立表象经验。并在次基础上进行诗歌的仿编。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从外型香味等特征进行创编。
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游戏练习法。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游戏能给人以想象、创造的机会,()因为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做和说他们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也是对幼儿语言发展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2、集体创编。给幼儿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幼儿自由创编。请幼儿摘3个果子,并把他们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放手让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纲要》指出:在宽松的环境中要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
●说活动特色及反思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能力的发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次活动设计的特色是:
(一)创设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氛围。
幼儿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也是如此。那么,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也应当提供各种得以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而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更处于萌芽期,因此,本次语言活动中融入了音乐美术的元素,使得活动开展得很唯美,符合诗歌教学本身的需要。
(二)环节设计始终体现了"趣味".
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语言领域的目标。本次活动的设计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趣"字。因为那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无时无刻为孩子服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鲜艳的画面色彩,生动有趣的形象吸引孩子们的眼球。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让幼儿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三) 活动形式凸显游戏性。
在本次活动中,各个环节采用了游戏法、欣赏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同时,也将为活动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运用现代科技,充分发挥课件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对秋天的特征了解不多,印象也不深。通过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幼儿身临其景,加深对秋天的感受。不仅能让幼儿对秋天大自然的美丽产生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其观察的兴趣。
反思:
因为课件中的水果颜色更贴近诗歌中的词汇:黄澄澄、红彤彤、金灿灿、亮晶晶。我是这样引出课题的:播放课件第一页"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这是一本书)这本书里有些什么好看的画、好听的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黄澄澄、红彤彤"两个词孩子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活动刚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到第三个苹果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明显下降,我想原因有二:一,课件里苹果的外形特征不很明显,颜色也不很形像。二,金灿灿这个词比较抽象,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比较难。这个词是本活动的难点。在丰富"亮晶晶"词时我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个现象采取了以下策略: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呀?(亮晶晶)亮晶晶呀也有一个好听的词呢?这个好听的词呀我告诉学本领认真的小朋友。然后我把坚持性较好的薛江楠小朋友叫到跟前,很神秘地把"亮晶晶"这个词告诉了她,然后我对大家说张思怡已经学到这个本领了,你们想不想学呀?小朋友马上看着我,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还有一点,我觉得还能做得更好的就是,在最后的延伸活动可以设置为吃水果,那么在吃水果的时候,请小朋友一个一个走到中间,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用我喜欢吃黄澄澄的梨"的句式,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帮助,1、你喜欢吃什么水果?2、你喜欢吃什么样的水果呀?我……3、我喜欢吃亮……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了一次在集体面前讲话的机会,有时平时不愿意在同伴面前讲述的孩子,看到同伴讲了以后吃到了喜欢的水果,就有了讲述的勇气的欲望,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孩子的表现能力的机会,效果应该会非常令人满意。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础,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秋天》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性散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整篇课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二、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二)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真正要通过学文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分层次朗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因此,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是教学上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1、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训练。所以,我的多种教学策略都将围绕“以读为主”这一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2、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品词析句法”和“朗读感悟法”进行学习。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并跟着音乐自由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
3、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课件。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赏秋景,揭示课题。
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应用多媒体资源,配乐出示一组秋景图,让学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欣赏秋天的美景。学生欣赏完后,再让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激起孩子们强烈的阅读欲望,我适时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散文《秋天的雨》。”从而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走进课文。
(二)认字识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已查字典进行预习。然后我将生字词用雨点的形状落下来,让学生采用比赛的方法快速大声的地读出小雨点出示的生字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兴趣,读书识字的'效率就会提高。教师重点指导“钥、匙、趁、柿、菠、喇、衔、裳”的读音,指导“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的字形。
完成生字教学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在熟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将进入文本教学中。
(三)研读课文,分析问题,品味语言
1、品读第一段
首先,提出问题:我们都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秋雨的神奇,那秋雨是怎样把美丽的秋天带到我们的人间呢?
课件出示第一段,请学生一起大声朗读,并提问让同学回答问题。
这一部分我体现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就会更加有目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品读第二段
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不知不觉中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更像一个神奇的画家,他用手中五彩缤纷的颜料给世界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五彩缤纷呢?(板书:五彩缤纷)接着,教师配乐朗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听完后,让学生试说五彩缤纷的意思,并在第二段里找出秋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五彩缤纷的色彩?用笔划一划。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这样让学生边读边划,养成学生“不动不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中的五个句子。(课件)每一句话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分层次的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出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颜色。(课件)尤其是当学生读到第五句话时,进行重点品读。
在学生读后便提问:秋雨姑娘,还给菊花仙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如果学生所见的颜色很少,我就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再次引导学生理解了(课件)关键词“五彩缤纷”,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这样在激活学生想象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省略号的用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
最后出示第二自然段,再次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提高读的效果。
3、品读第三段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闻的气味呢!看,它带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先读、划,再说说有哪些香甜的气味?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文字及图片。接着问学生:“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丰收)"。“当你站在果树下的时候,你闻到这么香甜的气味,你会怎么做?(馋涎欲滴)最后全班齐读。
(我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4、品读第四段
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好闻的东西,它还是一个优秀的气象预报员呢!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找出一名同学朗读课文,让其他同学思考填空题“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 (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这样的填空设计既使学生抓住了段落的主要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我再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相应课件,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加深理解。)
5、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教师对全篇进行总结。
6、美读课文。此时学生通过学文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美。最后,以轻柔音乐为背景,请学生随着音乐美通读全文,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体现了以下四个特色:
结构清晰。
突出了读的训练。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读中积累。
突破了重难点。
(四)文章练习,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积累,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把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写下来,背一背;
2、画一幅秋天的画,并且把搜集到的一些关于秋天的词句配在旁边。
《秋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散文诗,依据散文内容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因此,散文诗《秋天的雨》适合大班幼儿教学活动。
(二)幼儿情况分析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好,但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为了更好的让幼儿学会用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课。
(三)活动目标依据《纲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制订以下活动目标:
1、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充满喜悦的丰收季节。
2、能细心倾听,初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
3、理解并掌握词汇:“五彩缤纷”、“温柔”、能大胆用肢体语言表现相应的动作。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
(四)活动重点、难点
依据《纲要》:“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此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优美语句,理解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丰富词汇,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五)活动准备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到户外近距离观看雨景,使幼儿对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后,为了更好的让幼儿理解散文,使之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二、说设计
(一)教法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的拟人表现手法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法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通过通过讨论法让幼儿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及合作精神。
(二)学法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整个过程采用”集体教学,分组讨论的学法,让幼儿通过听听、看看、讲讲、议议等形式来学习、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程序(此活动开始部分需要2-3分钟,基本部分需要25分钟,结束部分需要1-2分钟)
1、开始部分导入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1)谜语引课: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
(2)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基本部分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教师演示课件,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诗的内容)幼儿欣赏散文诗后,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
2、在散文诗秋天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什么?
(2)幼儿再次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师: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此环节引导幼儿积极、踊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散文诗中的语言)
(3)结合无个画面,分段欣赏,丰富词汇。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其相应的动作。
(目的是让幼儿对散文诗的内容有更好的了解,丰富词汇,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A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门?(丰富词汇:温柔)(鼓励幼儿做开门的动作)B为什么说秋天的雨会唱歌,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丰富词汇:五彩缤纷)(鼓励幼儿做唱歌的动作)C为什么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这气味从哪来?(鼓励幼儿做闻气味的动作)D为什么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鼓励幼儿做吹喇叭的动作)E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大地小朋友带来的是丰收快乐的歌?(鼓励幼儿用动作来表现喜悦的心情)
(4)识字:雨、歌、秋天、落叶。(运用图片“识字宝宝”进行识字,幼儿通过看图片中字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字的认识。)
(5)幼儿再完整欣赏散文诗,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
(6)讨论:
A听后觉得秋天美吗?什么地方美?
B、散文诗里怎样写秋天的美?
C、秋天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接纳他们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3、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用画笔画出自己想像中秋天的景色。(突出活动主题)
《秋天》说课稿13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期,从语文学科的要求来说,正要从读懂文章向初步赏析文章过渡,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保持学生兴趣和开始增加难度的度。而《秋天》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前两篇写景佳作《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基础上,所以,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赏析写景文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探究。另外,诗歌教学要突出熟读成诵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根据写景次序背诵全诗。
2、初步掌握品味诗歌的方法。
3、能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熟读成诵,养成学习诗歌的良好习惯,积累好词佳句。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根据写景次序背诵全诗。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3、初步掌握品味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引秋
由秋天的诗句引入。
教学活动2
2、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订正字音。
3)师范读,生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积累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教学活动3
3、品秋
1)四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大屏幕出示问题)。
2)各组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教学活动4
4、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者画一幅画(放背景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作。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师生齐背诵)。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多年前上的。现在回顾,是想通过与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与不一样的学情进行认真的对照,以期及时修正方向,不断追寻语文教学的真谛。
这节课的设计,紧紧抓住了诗歌教学以诵读为主的教学要领,引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和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等方式,体会诗情,领略诗意之美。另外,教学的四个环节,引秋,诵秋,品秋,写秋,简练并体现学生学习的规律,以“秋”为主线,通过环环相扣的四个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虽然在当时的教学中,成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但在作品展示环节,只是走了一个过场,最终用了几个训练题结束了教学,当时还觉得处理得好,因为学生得到了当堂训练。现在想来,其实当时的教学理念还是转变得不够彻底,还是被应试束缚住了手脚。本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由此可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训练和答题技巧是需要的,但如果过早进行训练,势必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不由得想起了任老师在谈到关于如何处理应试与语文的诗意的关系时,说到的那些话: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推迟训练和技巧指导,七年级最好尽量减少训练和技巧指导,最好多培养阅读兴趣,多给学生读的机会,一定要牢记“只有读,才能读”!结合部编教材的编写理念,认真分析这份说课稿,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诗歌、品诗歌、写诗歌的设计理念已经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在感悟积累的本质,但遗憾的是在实施中却“戴着镣铐跳舞”。
其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只要在老师精心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在多读中会读,那么还需要为学生成绩提不高发愁吗?而如果一味只是用课本教学生怎么答题,语文教学势必走入死胡同,就更谈不上提高成绩了!
《秋天》说课稿14
大家都知道,秋天是各种水果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水果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认识是具体的,只能根据外部的特征来区别事物,水果中的不同最直观的是外形,幼儿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经验认识,但水果中除了外部的不同,它的内部也藏有许多的教育契机。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养成爱动手动脑的习惯。
2、能运用多种感观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
第二环节:游戏“摸水果”。(巩固对苹果、桔子的认识。)
第三环节:品尝苹果、桔子。
第一环节,“观察苹果、桔子”。小班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在整节课的开始部分,我就充分利用孩子的这段有意注意时间,让幼儿观察苹果与桔子有那些方面的不同,这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要鼓励幼儿去观察,去发现这两样水果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开始时,教师与幼儿围坐在大桌子旁,告诉幼儿:秋天到了,水果丰收了。这里都有哪些水果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找一找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找到的?苹果是圆形的,桔子也是圆圆的;苹果是红色的,桔子是黄色的。
小班小朋友他们最初表达的一定是他们直观看到情形,多数以单词的表达形式出现,如圆圆的,红红的,等等。这是老师的作用除了帮助孩子表达清楚,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形式,把形状与孩子生活中某些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如:“苹果苹果红红的,桔子桔子黄黄的”等等。同时,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观察苹果与桔子的不同,可以用刀子将苹果和桔子切开后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为游戏“摸水果”。小班的孩子们好动、好玩,对学习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依赖于行动。“摸水果”的游戏,就能满足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学习的快乐。此环节,我将水果装于一只布袋中,让幼儿蒙住眼睛后伸进一只手进行摸索,并回答摸到了什么水果,然后拿出来进行验证,看回答得是否正确。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强调营造一个愉快、欢乐、无拘无束的游戏气氛,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让孩子们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第三环节为“品尝苹果、桔子”。经过以上一段时间对苹果与桔子进行比较,幼儿的神情应得到一定的放松,这时让幼儿品尝苹果与桔子,比较一下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如“苹果是甜甜的,还有点酸酸的;桔子不仅甜甜的,而且水份还多多的。”
整个活动是围绕着水果展开的,以充分展现孩子们自主的表达,并在愉快、轻松的游戏中学习、感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幼儿喜爱吃水果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主体。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并帮助胆小的孩子能大胆地去游戏,去表现;也要保护敢说敢做的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给予肯定;还要注意那些一般不起眼的孩子,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得到发展,其次,活动结束时还要鼓励幼儿们多吃水果,这样才能使我们孩子们的身体长得棒棒的。
《秋天》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冀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二册第18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后练习及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幻灯片《合欢树》片段)"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
(二)初读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幻灯片学法指导)(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细心品读课文,边读边想:双腿瘫痪后,"我"的心境是怎样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的,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勾画相关语句,把读后和感受记在书的旁边。
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诫。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品读过程中,我适时链接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并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最后教师总结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五、课后练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幻灯片课后练习)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秋天》说课稿】相关文章:
《秋天》说课稿04-22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02-12
秋天雨说课稿03-12
秋天说课稿03-12
《秋天的雨》说课稿11-02
秋天的雨说课稿12-24
说课稿:秋天的颜色04-21
《秋天的图画》说课稿01-02
《秋天的颜色》说课稿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