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13 07:27:05 教案 我要投稿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察物体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

  设计说明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本学段有具体要求,即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因此本设计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先是用课件呈现教材中让学生摆出的图形,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要求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正视图与课件中的图形一样的几何体,引导学生对正面观察到的形状进行分析、思考和推想,最后通过互相合作和动手操作,经历想象与尝试的过程,摆出相应的几何体,探索不同的摆法并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完整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实现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迁移能够使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知的学习产生影响。在例1(1)的基础上教学例1(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加1个同样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仍然不变。利用学习例1(1)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推理,自己尝试摆一摆并互相交流,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体与相应视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同样的正方体若干

  学生准备 同样的正方体若干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观察简单的立体图形,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出示课件)你认识这个立体图形吗?你能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再用语言描述)

  2.导入新课。

  师: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学习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准备。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1)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同样的4个小正方体,按顺序不遗漏、不重复地摆出从正面观察得到的图形与课件中图形相同的几何体。

  (2)实践操作。

  学生拿出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3)展示,并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把这4个小正方体摆在了什么位置?

  (学生上前演示)

  师:这样摆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变了没有?还是3个小正方形吗?

  (4)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摆法。

  (5)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正视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组织学生动手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能够从同一方向观察到相同视图的几何体的不同摆法,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2

  学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从不同面,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能辨认相应的视图,教学难点:体会物体的相对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目标

  1、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能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提高在物体及视图之间转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学具盒、课件

  导学流程设计: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探究新知:

  二、出示课件:书P77图让学生照图摆一摆。找一找他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指名说一说,你看到的形状。(如果学生没有发现从物体的.右侧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并一样,引导学生重新进行观察。重点交流右侧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并且联系观察的位置说说原因。)

  三、教学试一试:出示课件:P77试一试图一学生观察后,按照要求摆一摆。引导学生观察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各是什么形状?

  出示课件:P77试一试图二先摆一摆再从右侧面和左侧面来观察,各是什么形状?

  提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感受到: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不同,也有的物体从左右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学生练习

  校对

  六年级

  强化练习

  讨论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会提高的快一些。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察。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盒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让学生观察,说说从下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视图。

  接着追问:还可以怎样摆?

  二、探究新知:

  让学生试一试,再看一看。

  学生分组展示不同的'摆法。

  集体交流:你能找到摆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发现:在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与原来的某一个正方体对齐着放一个都是正确的。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4

  资源简介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观察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右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经验。本节课主要观察由4—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体会所观察到的对象的空间特征。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

  总体设计意图:

  空间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动手操作的过程。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和反思的过程。本节课我按照“导入——探索——迁移——应用”的顺序进行设计。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了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以灵活多样的问题方式,启发不同层次的数学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学习观察物体,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从正面、上面、右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联系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加强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交流和想象的活动过程,探寻不同的摆法,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难点:体会立体图形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揭示课题。

  出示3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叙述:你能动手摆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动手摆出图形。

  叙述:请同学说说怎样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的物体。(学生演示,板书:正对平视)

  叙述:我们已经会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简单的物体,今天,我们继续观察物体,看看今天我们要观察的物体有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环节的观察学习活动作好铺垫。】

  二、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1、教学例题

  自学指导

  (1)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摆成如右图的物体。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形状?先和同桌说说,再在方格纸上画出来。

  (3)如果再添一个小正方体,放在什么位置不影响前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谁来说说看,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摆法,(适时表扬表现特出的学生。)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借助教具、学具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前面或后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动手观察、操作、交流想法,亲身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经验,体验学习的兴趣,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空间转换的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

  2、教学“试一试”。

  叙述:如果从上面看到的是,,这4个正方体应该怎样摆?先摆一摆,再看一看。

  学生操作后观察,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图形。

  提问:添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发现:只要对着原来的物体的上面任意添加一个正方体,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交流: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拼摆,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在同一个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视图可能有不同的摆法,也就是摆成了不同的物体;从不同的物体中也能看到相同的视图。

  【设计意图:积累辨认物体平面视图的经验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中教师主动参与操作、研讨活动中去,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引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操作练习,巩固深化

  1、先摆一摆,再画一画。

  组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同时要求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2、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从前面看到的是

  从右面看到的是

  从上面看到的是

  3、观察下面三个物体,想一想从前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右面和上面呢?

  4、添一个正方体,使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形状不变,有____种摆放的方法。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所以有层次、针对地安排学生练习,体现的尤为重要。】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叙述: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生活中,不仅要爱观察,还要会观察。

  【课堂总结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认清规律的本质、理清所学规律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学习】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对平时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

  师: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师: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全体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口令: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节奏越来越快。)

  二、探究新知

  1、拼搭图形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都很会玩积木吧,请同桌合作进行拼搭。用4个正方体拼搭成1个你们喜欢的几何体。请动手试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拼搭成的几何体。

  学生可能拼出下面的图形。

  2、观察比较。

  师: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从哪个方位看到了什么图形,并用课前准备的小方片摆给大家看一看。

  情况不一,下图是两种可能:

  3、全班交流。

  请两组学生汇报,大家评议。

  4、强化练习。

  (1)将教材第13页例1中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上台连线,全班评价。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并与同桌交流。

  教师板书: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1题。

  (1)课件呈现第1题。

  (2)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并连线,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2题。

  (1)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摆成图中所示的样子。

  (2)学生观察思考:从前面、上面、左面分别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连线后集体交流。

  第1、2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有的学生难以正确辨认,可以提供相应的学具供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拼搭的过程中了解组合体的构成,掌握其特征。之后,观察并画出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将自己画的图形与练习题呈现的图形对照,从而确认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形成清晰的'表象。

  3、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3题。

  (1)摆一摆。学生根据第3题中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为一组,独立拼搭,每人完成其中的一个。

  (2)看一看,画一画。学生观察拼搭的组合体,独立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3)学生展示画出的图形,集体交流分享。

  第3题图形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它对观察与想象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先根据看到的图形想象出几何体的实际样子,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几何体想象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教学时,可以用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等方式,请学生表达出在某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这样能借助语言、动作使学生在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表象更加清晰准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后思考】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看、想、做的活动过程。为此,本节课不仅设计有观察活动,还设计有让学生动手拼搭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推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力求呈现清晰的活动要求与程序。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拼搭出几何组合体,生成观察的资源;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的表象;进而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图形表象去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教学时要让学生切实经历完整的观察过程,落实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培养学生辩证、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大胆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 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第一个人摸到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生交流)其实把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一)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恐龙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恐龙的正面、侧面、背面。

  (二)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恐龙。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恐龙的.( )面,我看到了恐龙的( )”。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 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恐龙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恐龙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三个面的恐龙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 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三)观察数学课本的上下 认识上面、下面 感知物体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恐龙、数学课本,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巩固练习

  1、 摄影展览,连一连:

  小猴子照出来的是:

  小兔子照出来的是:

  2、下面个图分别是在车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3、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连一连。

  4、连一连,并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5、 说一说分别是从电视机的哪个方位看到的?

  四、 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7

  一、 单元教学内容

  二、知识前后的联系

  二年级上册 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积木)。

  四年级下册 从3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从3个位置观察3个不同的几何体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在某一个位置可能看到3个物体的形状会一样,为以后学习逆向思考作铺垫。

  五年级下册 根据给定的观察到的一个面的形状,摆出4个、5个小正方体的立体拼搭形状,使学生感受到:从一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不能唯一确定立体图形形状;随着所用小正方体块数的增多,拼搭出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数量也增多。

  给出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让学生摆出所观察的图形。使学生感受到从三面观察才能确定立体的形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用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解决问题

  6.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五、单元教学安排

  观察物体(二)。。。。。。2课时

  学情分析: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 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上面 和左面进行观察。

  (2)各自用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

  (3)小组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归纳结果。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组交流后,概括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3页 做一做。 学生独立连一连,并交流反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2的三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别摆出这三组立体图形。

  (2)摆好后每位同学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把看到的形状记录下来。

  提问:从上面看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左面和前面看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小结: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形状不相相同。

  (3)教师小结: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 4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

  提问: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小组交流后,反馈总结。

  (三)巩固发散

  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拼摆图形,交流反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的结果各不相同;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六、教学后记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

  能力。

  3、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9

  科目:数学

  教师:钟芳远

  班级:二(2)班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课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出示几张动物的部分照片,学生猜测。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动物正面照片。

  从部分图片我们的确很难确定,当同学们看到前面就认出来了,是这样的吗?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驴。小朋友们,喜欢这只玩具小驴吗?它可爱吗?

  小朋友想一想:你坐在玩具小驴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驴,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坐在你的位置上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课件分别出示在不同面拍摄的玩具小驴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驴,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下面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观察。

  现在你又看到玩具小驴的哪个面呢?这回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通过我们前面两次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话想和大家说说吗?

  教师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闭眼想:在正面、侧面、背面能分别看到玩具小熊的什么?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一张照片,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具体的观察位置在哪儿?是在玩具小熊的什么面拍摄的'?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站到玩具小驴的那个面吧!

  活动二:跑动找位置

  老师拿出很多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小驴照片,任选其中的一张,请学生根据照片想想拍摄的位置在哪儿,并快速的站过去。

  刚才咱们不管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还是换了位置以后,都只能看到了玩具小驴的一个面。如果能让每个小朋友全面地看到小驴的前后左右四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玩具小驴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

  四人换座位。

  也可以把小驴转一转。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激励创新

  小亮他们也有一个玩具——恐龙,让我们看看他们看到的是恐龙的那一面吧。

  课件出示摞书的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吗?请小朋友拿出课本,自己动笔来连连线吧!

  课件同步出示图片,展示连线的正确答案,集体反馈。三位小朋友正在观察一辆小卡车,他们所站的位置都不相同,在他们的位置上分别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呢?

  四、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及植树问题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这两个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9、15题。

  3、交流题目。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第一部分:统计与可能性

  (一)连线。

  10个红球 摸出的肯定不是红球。

  8红2绿 摸出的红球可能比绿球多。

  5红5绿 摸出的肯定是红球。

  1红9绿 摸出的红球和绿球可能差不多。

  10个绿球 摸出的红球可能比绿球少。

  (二)应用题。

  1、校园里栽了4行树,每行10棵,其中有15棵是杨树,剩下的是柳树。栽了多少棵柳树?

  2、三年级(2)班有28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8个同学分一组,全组可以分成几组?

  3、手工组做了50朵花,送给幼儿园14朵,剩下的每3朵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4、两个小队做纸花,第一小队做了400朵,第二小队有4个队员,平均每人做80朵。这两个小队共做了多少朵?

  5、三(2)班参加农业活动,每个小队有10人,平均每人摘冬瓜5千克。4个小队一共摘了多少千克?

  6、养场有奶牛200头,肉牛的'头数比奶牛的3倍还多50头,肉牛有多少头?

  7、每辆面包车坐22人,每辆大客车坐49人三年级有100名学生去公园游览。

  (1)5辆面包车够吗?

  (2)2辆大客车够吗?

  (3)2辆面包车和1辆大客车行吗?

  第二部分:植树问题

  先填空,再列式计算。

  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 )段。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 )次。

  2、把一根木料锯成4段,每锯一次要3分钟,一共要锯( )分钟。

  3、在20米的路边种树,从一端隔4米种一棵,一共要种( )棵。

  4、6只兔子一排做操,每两个兔子之间相隔2米。队伍长( )米。

  5、一条走廊15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如果两头都放,一共要( );如果两头不放,一共要( );一头放一头不放,一共要( )

  6、小明家住四楼,他每上一层楼要走12级台阶,小明从一楼到四楼要走( )级台阶。

  7、一条马路长56米,从头到尾共插8面彩旗,相邻两面彩旗之间相距( )米。

  8、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级台阶,小明家住四楼,要走( )级台阶。

  9、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20米,在它的四周每隔2米放1盆花,一共可以放( )盆。如果在一个长20米的跑道一边,照这样放,一共可以放( )盆。

  10、一根50厘米的钢条,锯成5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 )次。

  11、学校通道的一侧插红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这条路有( )米长。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三、教学难点: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个玩具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1、出示一个六个面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形,问学生最都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怎么办?

  2、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为什么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师: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同意谁的结论?

  生:他们四人都不对,因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师:对呀!这四个人得到的结论都不是全面的。为什么呀?

  生:他们四个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师: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必须要全面的去观察这个物体,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综合无分析把握这个物体的形状和特点。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观察物体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

  探索新知:

  1、观察物体

  (1)出示闹钟,(放在学生中间)分组进行。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

  (2)学生活动,观察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的物体形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我在闹钟的前面。

  生2:因为我在闹钟的后面。

  生3:因为我在闹钟的左边。

  生4:因为我在闹钟的右边。

  师:我们每一个人只看到一种结果,你相信别人的结果吗?真是这样吗?

  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观察位置)

  (3)师:通过刚才的不同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没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样。

  生:没一个物体都不一样,有好多形状。

  师:是这个物体不一样吗?

  生:不对,是我们人看的饿位置不一样。

  师生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

  (4)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

  师:谁能说一说图中恐龙的三个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应用拓展:

  1、多媒体课件出示图: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观察。

  (出示茶壶四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请指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

  2、小组活动进行观察

  67页“做一做”中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课本直接进行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先从某一角度看这摞书,然后交换位置看一看。最后,在教科书上进行连线。

  巩固新知:

  1、每个学生从各自的方向观察自己的玩具,说一说看到的玩具有什么不同。请几个学生说给全班同学听。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状)”

  2、小组活动巩固知识:任选小组成员中的一个玩具,放在桌子中间,说一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样子。

  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观察

  应用总结:

  师:那么“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个人的说法对吗?他们四个人怎样说,才是正确的?

  生1:应该说:“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

  生2:应该说:“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3:应该说:“大象的尾巴像一条蛇。”……。

  师:你们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

  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

  师:他们如果这样说,你还笑他们吗?

  生:不笑了,他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

  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同学们好吗?

  2、如果让你去观察一个物体你用怎样的方法观察呢/

  通过小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对的,对一个物体应全面的观察。

  反思:

  略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2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

  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

  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

  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

  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

  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

  “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

  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

  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

  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

  “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

  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3、“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

  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

  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2、通过不同题目的练习、讲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自己独立进行题目的练习。

  难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直观思考。

  教学准备:

  补充练习题。

  教学过程:

  口算:

  80÷8= 93÷3= 9×800= 110×5

  500×6= 31×2 62÷3= 48÷4=

  学生练习,1分钟完成。集体核对。

  注意末尾的0别忘了添。

  62÷3如何处理?复习商1不够就商0的题型。

  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观察一个物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站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一个面?

  站在什么位置能看到一个物体的两个面?

  学生尝试回答。

  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如何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补充:如果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的图案相同,则这时长方体的下面的面是什么图案?正方体的背面是什么图案?

  学生观察并说说这样判断的理由。

  下列的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从侧面看下列的三个物体,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用线连一连。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从哪个面看的?学生尝试练习。

  集体核对,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六、解决实际问题2小题(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每本练习本8角,5元钱最多能买多少本练习本?

  学生找重要信息,尝试列式。指名板书(两人),看看谁写得准确而完整。

  学生观察、比较板书,注意答句。

  一共有43个乒乓球,每8个装一盒,最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列式解答。指名两人板书,看看谁完成得出色。

  集体核对,注意答句。

  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除法应用题,而且答案都有余数。

  不同点:答句的处理,第1小题舍去余数,第2小题需要进1。

  :这种题目的答句非常重要,是否要进1,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

  练习。

  你觉得在观察物体这一章节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交流并自我对照。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补充练习

  课前思考:

  补充了一些之前所学的知识和这一单元观察物体中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断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在观察物体的补充练习中,让学生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把物体摆出来。

  课后反思:

  由于这一单元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这一节复习课补充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在口算中注重正确率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做题速度。简单的连乘问题,学生学习得也不错。对于这一单元,要注意题目之间的比较,能深层次地挖掘题目中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题目都能完成得很好,理解比较到位置。从题目的处理来看,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还可以,但由于题目中抽象的成分不多,因此,没有什么难度。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适当地在原来题目的基础上扩充,一来增加题目的难度,二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这样可以避免由题目简单有带来学生的骄傲情绪,反之,会让学生充满兴趣。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练习与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口算部分相对简单,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简单的连乘实际问题,学生能自己分析题意,并正确的'列式计算,也能够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练习过程中还是要强调选择正确的单位。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对比较直观的问题掌握得很好,当遇到需要空间想象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还是达不到要求,需要通过学具或画图的方式来辅助。但总体而言,这部分知识抽象的内容不多,所以学生掌握起来不是很费力。

  课后反思:

  本次练习中的口算部分主要是检验学生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正确率,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而对于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的可以,但总体来说这一单元比较简单,没有很抽象的东西需要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在真正的练习中需要借助相关的工具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达不到解题的正确性。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4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能正确的区分角。

  难点: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面、右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会画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旧知学习

  1.角和直角

  (1)复习角及各部分名称。

  (2)说一说,教师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第(1)题:用三角板量一量,指名说说图形中有几个角和几个直角。

  第(2)题: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2“观察物体”知识。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全貌有什么办法呢?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问:怎样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呢?

  (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去观察,不同的位置,形状不同。要感知一个物体的全貌,应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

  3.实物展示。

  (1)出示玩具汽车。

  师: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自己所看到的.情况。

  (2)出示3张汽车图片。(正面图、后面图、侧面图)

  师:请你想一想,这三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4.说一说。

  请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5.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1、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对称物体,知道怎么样才是对称,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生活中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对称现象。

  教学准备:

  多种对称的图案、剪刀、白纸若干张。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课前,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游戏。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快,最准确。游戏是这样的,我说出一个词,然后由学生说出跟它相反的词。(如:正-反 上 –下 前 –后 左-右 前面-后面 上面-下面 左边-右边等)。

  二、新课教学。

  教学对称的知识

  (一)教学对称图形

  1、咱们的游戏还没做完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我只画了一半,你能猜出我画的是什么吗?(出示一半蝴蝶、蜻蜓、汽车、小猫、向日葵、沙发等物体的图片学生猜)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

  3、咱们把它拼完整好吗?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好。(事先把图片放在小袋中发给学生)

  4、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小组中先说一说是怎么找的,为什么不用其他几个类似的图片。

  5、你能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的作品吗?给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学生上台演示,讲述)

  同学们猜得都对,拼得真好,你们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自由观察。然后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1:我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学生2:我发现蜻蜓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

  6、(再次显示有对称的图形)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咱们生活中对称图形处处都有,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给全班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对称图形,好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称轴

  1、刚才大家都说到一些有对称的物体都是从中间分开,而且两边完全一样,那么咱们就假设中间有一条线,把物体分成了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用一张纸条贴到物体上表示对称轴)数学家给这条线起了个名字,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老师也找到很多具有对称的物体,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课件出示24个物体,学生上台指对称轴)

  (利用幻灯片出示物体形象生动并使课堂环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剪一剪。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称图形,那么制作对称图形一点也不难,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我们一起来看看衣服是怎么样剪出来的,同学们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好了,请同学们动手剪剪,看看对称的'图形是怎么样剪出来的。(学生小组动手剪,并在小组内交流剪法。然后让个别剪得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剪法。)

  学生:我是先把纸对折,然后在对折的的纸上画出要剪的图形,最后照着画的线剪,剪好后把对折的纸找开来就形成了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也按照这个方法去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好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

  师:刚才,同学们剪出的图形都是对称的,而中间对折的那条线就叫对称轴,请同学们用尺子画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对剪得好的作品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

  (四)找一找。

  同学们,其实对称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睁大眼睛找找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让学生自由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生1:我们穿的衣服是对称的。

  生2:黑板是对称的。

  生3:窗户是对称的。……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到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我想大家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创造。

  三、巩固练习

  这节课咱们学习的就是对称和对称轴的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两组题目好吗?

  1、(事先用袋装好发给学生)第一组:挑出对称图形,你能找到几条对称轴?指给大家看看。

  2、第二组:下面的这些三角形是不是对称图形,是对称图形的有几条对称轴呢?(每一组都让学生上台展示)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订正,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方便学生的交流)

  四、小结: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动动脑筋,在圆形里你能找到几条对称轴呢?

  教学反思:

  1、课堂中设计了游戏和猜一猜的活动,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极了。通过学生稚嫩的语言,反映出学生对这些图形有感性的认识。说的多好啊!遗憾的是,我只考虑时间不够用,而没能多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其实,我又犯了以教案为本的老毛病,看来思想深处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

  2、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是“课标”的重要理念。把教材提供的素材加以利用并扩展,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环节设计能较好地体现“课标”的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学生举手非常踊跃,但给学生说的机会相对少些,如果当时让学生再同桌或前后桌说说,或者效果会更好。个别回答形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达不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观察物体》07-20

《观察物体》说课稿06-30

观察物体说课稿12-06

观察物体的教案03-03

《观察物体》教案04-04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4-12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9-13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6-27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6-19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