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案>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时间:2022-02-20 10:45:1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白杨》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白杨》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白杨》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难点:

  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1、请学生结合资料搜寻和预习谈谈对白杨的认识。

  2.看图画,认识戈壁和白杨树。

  二、要求初读,整体感知

  提初读要求: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③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指导难点字词:“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指导读书,了解内容

  1、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爸爸的介绍,此番理解含义不要求非常深入,只要学生能大致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的坚强就可以了。

  3、顺着学生的感受指导他们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指导交流,加深印象

  指导交流喜欢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家听。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小学生学习《白杨》一文的学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把握了文路和学路后,教师如何组织教路呢?我认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于是我把这三个问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学习全文。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力争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书育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如何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我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文章。教学时,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力求让学生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又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特点

  1.“图文并茂”,创设情境

  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图文并茂”的教学能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如我教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这时伴以教师传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风沙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那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我在图画的运用上还作了较为巧妙的处理:随课文教学分步出示。这样,图画的逐步展示,教师的动情描述,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2.“不拘一法”,化难为易

  现代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法”,博采众长。《白杨》一文重点段写得含蓄凝炼深刻,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法,“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①比较法:把“从来”,一词去掉和原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正直高大”是白杨的本性。②情境教学法:用幻灯再现白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画面,加以教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进入情境,激发对白杨的崇敬的感情。③朗读教学法:在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不拘一格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陶冶了学生情操。

  3.发挥自身语言优势,以情感人

  以前多次公开教学后,听课老师都讲我的教学语言比较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学《白杨》一课时,我就扬长避短,注意发挥语言优势,设计好导语、描述语、过渡语言和总结语。如学完爸爸介绍白杨的第三句话后,教师用了一句充满激情的排比句,礼赞白杨的品格,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白杨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白杨在风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白杨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白杨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不屈的品格!”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之准确简炼、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白杨》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

  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3、师:上节课,蔡老师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谁愿意说说通过看书、看报、查阅工具书等办法,你查到了哪些有关白杨的资料?(自由发言);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3、 师: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在乡间,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看戈壁滩景色吧。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 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师:面对种种艰难挫折,白杨如此坚强不屈,此刻,在“爸爸”和我们心中,白杨还只是戈壁滩的一株树吗?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师:“呜……呜……呜……”,鸣笛声不断长鸣;“隆……隆……隆……”,火车依然在行驶。但这一切,并没有打断爸爸的思路,此时,爸爸脑海里正在想什么呢?同学们能想像一下吗?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白杨》教案 篇4

  第一篇:《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篇:《白杨》教学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 唐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白杨》教案 篇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白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什么精神

  ()()

  a)()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b)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c)你可以().

  可以().

  可以().

  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在体会到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后,我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a)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b)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案。学生读后,找出答案: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四、诵读,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啊、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我就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一个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望。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

《白杨》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板书课题:

  白杨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 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

  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 “借物喻人” 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白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达、深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和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同学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考虑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小朋友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同学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同学讨论,说出自身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假如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达自身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朋友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生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同学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同学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同学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论……不论……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发生什么感情?

  (敬重)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只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朋友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小朋友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同学思维的广阔性。让同学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同学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朋友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生长的热诚之心。)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小朋友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生长呢?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同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同学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论……不论……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白杨》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白杨的教案03-09

《白杨》教案07-14

关于《白杨》教案03-15

《白杨礼赞》教案02-04

关于白杨教案03-26

《白杨》参考教案03-06

《白杨》教案10篇02-24

《白杨》教案九篇02-23

白杨课文教案03-12

《白杨》教案15篇02-22